【专家访谈】
居家时间增多,打开直播就能跟着教练云健身;如果不会做饭,预制菜、智能小家电等可以满足一日三餐需求;郊区露营既可以避开游人,又能亲近大自然,成为近期旅游潮流……当下,人们生活状态、消费观念的变化,正在催生新的消费需求。新消费为何火热?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近期,预制菜、健身器材、露营装备等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新消费火热背后有哪些原因?未来,应如何延续这些新兴消费需求,推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夏杰长:近来一些新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消费市场的“香饽饽”,甚至是当下全民新时尚,不是偶然的。这既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在新一轮疫情下调整生活方式、科学利用闲暇时间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合理选择。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既要重视对传统消费的改造升级,也要不断挖掘消费新亮点、巩固新消费。这些新兴消费需求目前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上发展还不够成熟,标准化程度还不高,品质品牌还有待提高,消费者认同感还有待提升。
为此,需要摸清消费者偏好,营造消费者更喜欢的体验场景,高度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能和智能应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让消费者用得更贴心更便利更智能。
记者:顺应消费者的新需求,一些企业推出不少新产品,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应如何抓住新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出新产品、走好细分产品赛道?
夏杰长:遵循消费者偏好和市场需求变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立足点。近年来,早餐机、儿童保温碗、美妆冰箱等众多新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成为市场的“新宠”。很多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抓住市场商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对企业而言,要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设计,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走专业分工和合作发展之路,不断挖掘市场细分的新需求,找准自己的新赛道,推出质量更高、品质更好和使用更便利的新产品。还要注重把制造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也要提供更加精细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偏好变化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记者: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平台经济、小微企业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
夏杰长: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直播电商、移动支付、外卖配送、社交媒体等新平台、新业态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范式和消费方式,在优化供需匹配、提高链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拓展消费内容、节约消费时间、增强消费体验、促进产销协同、简化支付方式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台上有无数小微企业和消费者供需互动,形成了一个动态紧密的生态圈。平台、小微企业和消费者共生互促,构成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未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产业、平台和消费领域的应用及其影响还将不断凸显,对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深刻变革还将不断展现出来。
记者:许多新消费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直播带货虚假宣传,共享单车退费难,露营市场供给不足、设施安全难保证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消费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夏杰长:有些新消费领域出现了市场失序、监管不力以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必须在发展中纠偏,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消费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一要用“新监管”助力新业态。处进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适时创新监管方式,明确对新业态发展的政策“红绿灯”,及时纠正市场乱象。
二要加强底层技术研发创新。追根溯源,新消费的底层支撑实际上是数字技术的大量使用。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和数字应用领域的创新上成绩斐然,如广泛应用的二维码、刷脸支付、平台直播等,但同时更多的商业技术应用有待突破。要坚持走技术强国道路,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强度和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力度,以确保新消费行稳致远。
三要培育良性的新消费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切实维护好新业态下消费者权益,强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市场信用环境,探索建立失信行为信息的全国性公示体系,建立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制度,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全面推广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安全追溯体系,形成具有实操性的缺陷产品强制召回、严重失信企业强制退出机制。
(本报记者 姚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