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1日 星期三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也需“绣花功夫”

    作者:杜俊华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1日 07版)

      【专家点评】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一些城市先行先试,或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或在空间规划制定修订中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在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医院、学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为我们描画了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模样: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情的成长乐园。在城市里,儿童们休憩、玩耍、学习,他们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

      “十四五”时期,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拿出更多“绣花功夫”,在细节处做文章,共同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优质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城市空间的适儿化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应以儿童友好街区创建为抓手,加强城市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场所、公共交通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的适儿化改造,为儿童安全出行提供充分保障,不断拓展儿童的自然与人文参与空间。一方面,要发挥好城市规划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建设及老旧社区改造等,明确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建设适合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系统;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儿童工作方式方法,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比如,建立反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整体情况的指标库、项目库及评估系统,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撑。

      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发挥应有作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离不开儿童的全方位参与,把全生命周期治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同样离不开儿童视角。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突出全周期,全面覆盖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应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结合各城市实际情况,从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营造儿童友好的成长空间,引导儿童友好型街区、社区、公园建设;结合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人文地理等特点,不断增强青少年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比如,重庆市组织开展“巴渝少年说”“我是城市小宣传员”“小小城市规划师”等活动,邀请少年儿童讲述重庆城市发展演变故事、参与城市规划,让孩子们了解重庆的过去和现在,思考这座城市的未来。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社会政策、发展公共服务中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全面保障儿童在社会生活、社区发展、家庭事务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比如,培育以儿童为主体的议事组织,开展“儿童参与议事,共建友好城市”儿童议事会,组织“给市长/区长的一封信”“我和市长面对面”等主题活动,更好地倾听儿童声音。

      坚持公益普惠导向,不断丰富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儿童成长发展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回应儿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比如,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缩小中心城区与城市边缘区域的基础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学校建设,营造安全的校内与校园周边环境,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针对少年儿童不断增长的文体服务需求,各地应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院团等向儿童免费开放,组织面向儿童的阅读推广、文艺演出等活动。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多措并举增进儿童福祉,比如开设“七彩小课堂”“向日葵阳光成长”等公益项目,开展“我是小交警”“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作者:杜俊华,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严圣禾、龙军、赵嘉伟、颜维琦、苏雁、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顾珊珊、杜克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