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客观追寻我国最大林区建设、改革和转型的发展轨迹,形象展现了几代林区人创业创新的精神旅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青山不墨》以普通林业工人、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事迹为主要原型和基本素材,精心塑造了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等林业人的英雄群像,真实演绎了林业工人不畏艰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传奇故事,将时代英雄马永顺精神通过荧屏传递给当代观众。
作为一部礼赞绿色发展的重要影视作品,《青山不墨》对林业工人进行了生动状绘与真切刻画。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和家园,林业工人是护佑森林的忠诚卫士。随着森林资源日渐减少甚至呈现枯竭态势,林区伐木号子开始隐遁和消失。当林区完成支援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林业工人逐步转入护林造林的转型发展阶段。发明“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和“安全伐木法”的一代英模马永顺,以卓越智慧提高伐木产量、以超前思维孕育造林思想,马永顺犹如一棵经历风雪、巍然挺立的红松,展示出一种奋拔进取的昂扬状态和刚毅果决的铮铮风骨;马永顺精神以创造奇迹、报效国家、恩泽后代为主旨,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尽忠竭智为基本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马永顺精神点绘了林区青山不墨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林业永续发展的时代篇章。
《青山不墨》通过铺陈和疏解以马永祥为代表的林业人的奇绝经历和如磐初心,不仅展现了林业人坚韧不屈、愈挫愈勇的坚毅品性,而且阐释了马永顺精神生发、传承和赓续的社会根基;不仅再现了伐木工种所在的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植树尤为艰难的社会氛围,而且刻画了林业人无怨无悔的职业操守和敦厚朴实的精神品性,体现出历史纵深感和时代张力,成为一部叙说中国林业生动故事、传递中国林业强劲声音、展现中国林业工人豪迈形象的重要影像文本。
《青山不墨》运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伊春林区由伐林到护林再到育林的浴火涅槃,复盘了林业工人将曾被原始森林覆盖的荒山野岭建成我国人工林的“绿色奇迹”,体现了林区人民再造秀美山川、守护自然生态的决心。这部作品将林区绿色崛起作为思想主旨和审美意蕴,通过理念与实践相融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表达,真挚追忆了三代林业人生命不息、植树不止、薪火相传的心路历程。
主旋律电视剧既要以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撑,还要采用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手法。《青山不墨》主题叙事并非锁定某一时间节点,而是定位于新中国成立后林区演变的全过程,讲述的故事跨越了大半个世纪,且作品以追求写真的纪实笔法加以呈现,因而剧作的年代感和现场感比较强烈,很多场面具有代入感和共情性,特别是巍峨连绵的山脉、莽莽苍苍的林海、高门大嗓的林业工人、响彻云霄的“顺山倒”伐木号子等,这些葆有较强艺术性和一定美感的场景和细节,显露出一种雄浑气势和野性气场……在行歌如板的时光旋律和在纵横交错的峰岭莽林中,林业工人把青春、终身和子孙奉献给伐林、护林、植林的神圣事业,执着坚定地投身于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该剧成为一部为林业英雄树碑立传的时代史诗。电视剧究其根本是人学,展示人物的特殊命运、刻画人物卓异个性,是任何一部电视剧讲好故事的重点与关键。
《青山不墨》的主创人员聚焦创造绿色奇迹的马永祥等林业工人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精微描绘林业工人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性格矛盾和价值冲突。全剧虽然只有34集,但完整再现了三代林业人生生不息的绿色传承,使观众了解林业工人为开发建设、二次创业、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历史认知中净化灵魂,在情感共鸣中彰显人间真情。
作为一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电视剧,《青山不墨》在以影视反映时代精神、以荧屏拓展大众美学视域、以全新人物形象丰富主旋律作品内涵等方面,给影视界带来诸多启示和思考。
(作者:刘金祥,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