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5日 星期三

    见证学校变迁,不变的主题是培养人才

    讲述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 程德文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5日 05版)

      【我与祖国同奋进】 

      从2000年到今天,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北京理工大学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有幸见证了学校变迁,也见证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举措更加细化,学生成才道路更宽阔;科研支持越来越多,基层科研人员、青年教师更能“坐住冷板凳”;产学研结合越来越紧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惠及大众、民生。

      刚刚进入大学、对专业“究竟干什么”还懵懵懂懂的本科生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学校为本科生提供机会,就我个人而言,曾在科研团队中“真抓实练”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大二时,我有幸进入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学习,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激发了我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基地张忠廉老师从作业、实验等多个方面对我们悉心指导培养,已年过七旬的他经常陪我们做实验到深夜,记得有一次老人还自掏腰包给我们买单片机。

      硕士、博士期间如何“出成果”,打下科研基础?在项目里不断经受失败、反思问题、总结经验的历练让我快速成长。有了基地实习的基础,我得以顺利进入王涌天教授团队实验室学习电子设计、软件编程测试。有一次,导师布置了一个自由曲面光学系统的设计任务,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设备体积必须减半,重量必须降到1/7以下,但显示效果还要提高,这是当时前人从未实现过的设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导师的鼓励下我们反复演算论证,经过两年的漫长实验和无数次失败,终于得到了完美的实验结果。

      如何让科研成果不止步于项目答辩会和学术领域,而使它们切实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留校后,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做科研期间申请了众多AR相关专利,将AR相关专利“研转产、产促研”是我的答案。2015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团队孵化创办了北京耐德佳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增强现实光学模组的研发,推出了多款AR光学模组产品,满足了客户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尤其在沉浸感、轻薄化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AR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

      我想,我们团队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母校方方面面的支持。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地肩担使命,心怀“国之大者”,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周世祥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