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4日 星期二

    运河百年通水 青春值此扬帆

    作者:刘辛遥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4日 12版)

      【观察者】 

      刘辛遥,90后青年,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组织部选培生。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研究方向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等,曾参与大运河沿岸片区保护利用规划项目等。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经纬海陆、纵贯南北,恰如华夏文明奔流不息、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百年全线通水,恰逢中国共青团百年华诞,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守护融入浩荡河水奔流至今,又将继往开来,焕发新机。

      大河汤汤,其水泱泱。以青春之我,守护运河水系生态正当时。回首过往,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从河道疏浚到驳岸改造再到污染企业关迁,从治污到防汛再到生态修复,直到今日水清、岸绿、景美的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北京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浮现眼前……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很久、很远。山碧千峰竞翠,水清百舸争流。放眼未来,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运河航运的转型扩能升级、以京杭运河作为主要通道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呼唤着更多青年科研团队加入,期待着更多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相伴守护。

      大河澹澹,其韵悠悠。以青春之我,传承运河文化遗产正当时。作为中华文明的闪亮名片,大运河如一条丝带将沿线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瑰宝串联成线、带动成面。村镇庙宇、手工技艺、民歌俚语,唯有摸清底数、活态传承,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可喜的是,一系列探索正让大运河重现“青春”——盘活“老物件儿”:水闸码头重焕新生,“九龙漱玉”景观再现,通州船工号子声声入耳;激活新载体:运河博物馆、运河书院拔地而起;开发新创意:原创《大运河·京剧》、舞剧《运·河》惊艳亮相,运河雅集、非遗串烧热热闹闹。可贵的是,在运河短视频征集中,在百万在线的“运河云赏直播”中,更多青年正以深度的文化认同和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人翁姿态,不断壮大守护运河文化的青春队伍。

      大河浩浩,其运迢迢。以青春之我,助力运河区域发展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古时沿岸城镇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今日大运河依旧是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引擎。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加速建设、“第一码头”漕运古镇变身高新设计中心;在山东梁山,运河新航道、现代化船闸助推“北煤南运”打开产业新格局;在浙江乌镇,河畔“互联网+”的水乡孕育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新动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大运河畔的青年群体正在为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扬帆击鼓、凝聚力量。

      大河滔滔,其势昭昭。以青春之我,赓续运河时代精神正当时。大运河是一条文化带、生态带、经济带,更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精神纽带,涵盖从无到有、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魄力,连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坚韧品格,兼收并蓄,合作共赢的开放理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引领新时代青年一路向前,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的运河”,认识“运河里的中国”。

      水运涵养水蕴,水蕴兴发水运——新时代青年,将是运河文化的传承者、运河故事的讲述者、运河精神的守护者。运河之上,凭栏远眺,但见烟波浩荡,千里奔涌,万千舟楫,扬帆起航。

      (作者:刘辛遥)

      (本期选题支持:赵秋丽、苏雁、冯帆、刘已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