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家人租住门房8年多,先后搬了6次家;他从事纪检监察和巡察工作10年,坚守原则、敢于碰硬的作风贯彻始终;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享受与索取,甘守清贫、一身正气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两年前,不知疲倦的他因心梗而猝然倒下,生命的钟摆定格在46岁的壮年,留下了共产党员两袖清风的不朽精神。他就是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委第一巡察组组长江来柱。
从小生活在山沟沟里的江来柱,每年暑假都要上山采杏,凑些钱作学杂费,帮助家里减轻负担。“那时父母要求甚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走正道’,能够勤劳、简朴、正直。”妻子韩天丽说,江来柱从家庭环境中继承了勤俭劳动的美德,并影响着她和儿子。
儿子上大学以后,家庭花销更大了,加上父母兄弟看病,江来柱一家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即便工作调到旗里,江来柱一家人一直租住门房。直到2013年搬上楼房,终于淘汰了使用多年的餐桌,在亲戚们的“支援”下换了一套新桌椅。“爸爸说,家里干净就好,没必要攀比。”在22岁的儿子乌日鲁格记忆里,简朴的家风一直是爸爸所强调的。
江来柱离世后,与他相处多年的同事第一次走进这个家。屋内陈设简朴,环顾四周,四扇窗户中唯独南卧室挂有两块不同图案的布拼凑而成的窗帘。一个“古董级”储物柜上,蒙着一块破了洞的花布。
“清贫,不是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清贫却是一块照得见心底的试金石。”同事感慨道。
社保、安全、应急、纪检……江来柱在基层岗位上几乎打了“通关”,他却始终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道”,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为人民谋利益。“党员干部捞好处,那不是共产党的章法。是共产党的干部,就得按党的规矩来!”江来柱曾坚定地说道。
江来柱的干净正派,也影响了家人。单位同事曾让韩天丽把一盆江来柱生前喜欢的龙血树搬回家。“公家的东西,不能拿!”韩天丽一口回绝。
韩天丽原本是村里民办教师,随着江来柱调到扎鲁特旗鲁北镇司法所工作,一家人搬到镇上,她便成了街道临时工。“亲属就有在编办当领导的,他从没想过找关系去安排妻子的工作。”江来柱的姐姐说,江来柱万事不求人。
每天上下班或者外出办案,江来柱经常乘坐公交车出行。一次下班候车时,遇到被巡察单位的人要顺路送他回家,他婉言谢绝。在城北新区办案时,有时加班到深夜,没有公交车,四公里的路,他就徒步而归。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他看中了一辆自行车,一问价格,1000多元,左思右想,最终没有舍得买。
2019年的一个冬日,江来柱带队在一个偏远嘎查村延伸巡察,因工作忙错过了饭点。他正准备泡面时,嘎查书记连拉带拽,把他们带到亲戚家吃一口热乎饭菜。没想到,饭后离开时,江来柱悄悄地把100元钱压在了碗底。
看似刻板、不近人情的江来柱,生活中却是地地道道的“暖男”。繁忙工作之余,他喜欢给妻儿熬制奶茶、包饺子、烧拿手的菜。“看咱这特级厨师上灶喽!”他那憨笑的样子,总在妻子韩天丽眼前浮现。“等将来退休了,咱俩回老家。春天,房后的山坡上,遍野山花,真美啊!”点点滴滴,似在昨日。
“看老爸给你露一手!”最后一次陪儿子玩篮球,是儿子乌日鲁格高考前。突然出现在球场上的江来柱纵身一跃,稳稳扣篮。已经40多岁的江来柱,几个回合下来,满头大汗,直喘粗气。儿子再也忍不住,大叫一声:“爸,我想你!”转过身去不禁大哭,父亲站在原地忍不住泪水直流。那一幕定格在乌日鲁格的脑海里。
每天,韩天丽依然会把陈旧的家具擦得干干净净,那个“古董级”的储物柜中整整齐齐摆满了江来柱生前学习的法律法规书籍。“来柱爱干净。一尘不染、一丝不苟,是他的作风,也是这个家不变的家风。”韩天丽说。
(本报记者 高 平 王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