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9日 星期四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行企校协同 初中高递阶 构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模式

    作者:何婉亭 赵计平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9日 08版)

      教师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键,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行企校(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开发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按照高职教师“教学适应期—教学成长期—教学成熟期”三阶段,针对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构建“初—中—高”三级递阶的教学能力分层培养课程,建立行企校三方评价机制,创新“行企校协同、初中高递阶”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模式,有效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水平。

    行企校合力出版《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丰富高职教师专业教学标准

      针对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践性、跨界性”等特征,学校在重庆市汽车、电子等5个行业协调委员会领导下,协同长安汽车等10家知名企业,联合5所优质高职院校,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评价”的逻辑主线,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岗位能力,归纳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应该具备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4个能力领域,开发17个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准确描述完成某个教学任务所涉及的能力要素、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教学鉴定、教学资源等8个方面。这些共同构成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师教学能力领域构架。行企校合力出版《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高职教师培养、考核、评聘提供标准依据,此标准荣获2013年省级高教学会第八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行企校协力打造教师教学能力递阶课程,推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层级发展

      行企校明确教师发展三阶段,联合开发三阶模块课程。明确教师发展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行企校合作开发初、中、高三阶递进的模块课程,分别涵盖相应的能力单元,促使教师按照“学会教—教得好—创新教”梯次提升发展重心。

      行企校开发三阶模块课程包,优化教学能力培育资源。基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以教学工作任务为导向,行企校构建三阶课程包,优化教学能力培育资源:行业提供标准、规范、健康安全规则等资讯;企业提供工艺流程、操作视频、工作案例等信息;学校在整合多方资源的基础上,基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规律,开发教学手册、学习手册、鉴定手册和辅助资源,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高职教师量身打造模块化的教学能力三阶课程包。

      行企校“边训边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依托自身首批国家示范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等优势,建成国家和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育基地、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军民融合研究所、校企产品研发中心等25个实践平台,聘请职教专家、企业导师、校内专家组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教学队伍,行企校联动开展教师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实践、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及共享工作,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产学研平台,在“边训边教”中应用职业教育理论,解决教学实践或企业实践问题。

    行企校勠力创新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式,构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性评价机制

      构建行企校三方评价机制,开发四个能力领域评价指标。在行业协调委员会领导下,形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构建行企校三方全程参与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实施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能力递进发展。采用课堂观察、延缓评价、成长积分袋等评价方式,采集并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进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纵向发展。

      建立教师分层培育制度,确保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的省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制定了14个教师能力培育评价管理制度,健全分层管理和团队评价机制,建立“以岗定薪、权责一致、优劳优酬”的薪酬激励机制,并将教师培育评价融入教学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实践平台等绩效评价中。

      经过16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国家级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18人次,国家各类教师大赛奖12项;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规划教材、首届教材奖等5方面取得45个标志性成果;荣获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何婉亭 赵计平)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