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记全国最美家庭乔安山家庭

    作者:本报记者 刘 勇 本报通讯员 李青坡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8日 03版)

      “一家八口人,刚好一个班,我们就是家庭版的‘雷锋班’。”

      5月15日,在辽宁省抚顺市市民乔安山的家中,81岁的乔安山坐在沙发上拿着一张全家福娓娓道来。在满屋的奖杯奖状中,一尊古铜色的雷锋头像格外亮眼。

      “他是我的老班长,也是我最亲密的战友。”望着铜像,乔安山陷入了回忆中。

      1958年,乔安山在鞍钢结识了雷锋。“第一次打交道,是请雷锋帮忙看家里的来信,雷锋不仅热情地读了信,还替我写了回信,一来二去,便成了好朋友。”

      1960年乔安山跟随雷锋来到了部队,两人同开一辆车,同睡一个被窝。“雷锋每次坐火车都做好事,那时的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坐火车,一定不甘示弱!”乔安山清晰地记得,那次在前往营口送信的火车上,他一上车就想做好事,直到车快到站了,也紧张得没找到机会。

      “班长,为啥我一做好事就紧张呢?”乔安山回到连队连忙跟雷锋汇报了自己做好事的经过,雷锋笑着说:“帮助人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事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就好了!”

      1962年,乔安山和雷锋的最后一次出车,成了乔安山心中永远的伤痛。直到1996年,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后,人们才发现,原来乔安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延续着雷锋的“生命”。

      电影上映后,乔安山踏上了弘扬雷锋精神的“征途”。20多年来,一家人虽然生活节俭,但做社会公益、扶贫解困、捐资助学从不吝啬,累计捐款10余万元。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雷锋小学、雷锋号出租车、雷锋储蓄所等10多家“雷字号”品牌应运而生。

      老伴张淑芹也成了乔安山的“坚实同盟”。乔安山外出报告,张淑芹就帮助乔安山收信、写信、整理资料;建党百年,她支持乔安山拿出1万元交特殊党费。有人邀请乔安山为降压产品做形象代言,张淑芹更是一口回绝:“雷锋精神不能用来做广告!”。

      “雷锋精神不仅要实践,还要让更多的人会聚其中。就从我们家做起,‘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父母们的行为,深深影响了乔安山的孩子们。有一次大儿子乔伟在车站遇到一位从黑龙江来的孕妇将要分娩,周围的人谁都不敢靠前,只有他跑过去抱起孕妇就送往医院。1997年,乔伟所在的工厂倒闭,面临下岗,有人知道他是雷锋战友乔安山的儿子,要安排新部门工作。可乔伟坚决不同意,斩钉截铁地说:“我不靠雷锋大爷沾光,要为雷锋大爷争光!”

      除此之外,乔安山的“雷锋班”里,个个都是先锋。二儿媳妇王振丽是人民教师,曾多次被单位评为学雷锋标兵,孙子孙女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长大后更是践行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2009年,正在大学读书的孙女乔婷娇,看到鼓励大学生入伍的宣传海报后,毅然报名参军入伍,成了原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在纪念馆内雷锋的塑像前,乔婷娇暗下决心:“要把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为当好讲解员,乔婷娇认真了解纪念馆里的600余件文物,感悟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把1万多字的解说稿记在心里,同事们都夸她“一口清、问不倒”。乔婷娇退伍后,始终坚持着传承雷锋精神。2019年,乔婷娇回到了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在抚顺雷锋学院承担对外联络工作,她说:“希望能更好地整合相关资源、平台,为新时代学雷锋出一份力,把雷锋精神弘扬好。”

      2021年11月,乔安山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乔婷娇说:“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感谢妇联对我们家庭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把雷锋爷爷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刘 勇 本报通讯员 李青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