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我与祖国同奋进】在黄河文化中品读中华文明

    讲述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郭文斌

    作者:本报记者 刘平安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8日 05版)

      【我与祖国同奋进】

      我是宁夏西海固西吉县人。正如大家在热播剧《山海情》中所看到的,近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上,西海固受惠于黄河,曾是水草丰茂的地方。随着时代变迁,我童年看到的西海固,已经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如今,经过生态修复,西海固重现绿水青山,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善、精神生活逐渐富足起来。西海固的变化正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向好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名作家,我从黄河文化中受益颇多。在我心中,黄河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名词。讲黄河文化,不讲二十四节气是不完整的。我的长篇小说《农历》正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的框架下对中华文明的一种探源和思考。这本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专家评价说,《农历》唤起天人合一的诗意,是一份清凉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黄河文化滋养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黄河文化到了重新绽放光彩的时候。

      近十年来,我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一路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见证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生动成就。黄河流域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受到广泛重视,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馆遍地开花,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精神享受。日子好了,精神富了,很多农民也拿起了书和笔,白天劳作,晚上读书、写作,耕读文化得以传承。特别是我的故乡西吉县,被中国作协授予第一个中国文学之乡,更加说明黄河文化不但具有强大生命力,还具有让人诗意栖居的美学气质。

      青年时代,我曾狂热地迷恋过西方哲学,但是这并未解决我的迷茫。1998年,我转而研究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我们中华儿女具有反哺作用,这使我找到了心灵依托,写成了《寻找安详》一书。近年来,我还在继续尝试从黄河文化中汲取“修复”心灵的良药,通过写作、讲座等形式,用文化滋养和抚慰更多人的心灵,让黄河文化绽放出时代光芒。

      (本报记者刘平安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