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新闻随笔】千年遗迹成“告白墙”,不是浪漫是低俗

    作者:张雪瑜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7日 02版)

      【新闻随笔】

      陕西知名微信公众号“贞观”日前发文曝光,开馆仅10多天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有多处展陈装置被游客破坏。展厅内陈列着的一些立方体土块,存在明显的缺角、开裂以及人为划痕;西汉时期的彩绘漆箱复原品上有着明显触摸后留下的指纹印,但旁边明确摆放着禁止用手触摸的标识。

      多处展览设施,有的被破坏,有的则直接“消失不见”。更令人气愤的是,由于土质不稳定而暂未放进展柜的千年地裂喷砂遗迹,竟成为游客“告白墙”,被刻画上了爱心。据该馆讲解员介绍,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本来,文物不再停留在展柜和警戒线内,能够贴近观众,是博物馆试图迈出的一大步。游客与文物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互动,背后暗含了博物馆对观展人群的信任感、对公共意识的安全感,也传递了对人们了解、接触考古成果权利的充分尊重。但一些游客如此随意触摸破坏文物,甚至将文物降格为“告白墙”,以轻慢对尊重,辜负了博物馆和文博工作者的努力,辜负了博物馆对观展者素质的良好预设。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的出现,重现了“到此一游”式的意识,会向博物馆方反馈一个强烈信号:需要加强互动展品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出于对文物安全性的考虑,这很可能又会把文物展览逼回“远远围观”的状态。这是多方的损失,对于观众是损失,对于文物也是损失。

      陕西考古博物馆这次设置的很多互动展览设施,对于公众理解考古、走近文物,是非常有意义且必要的。有些展品没有外设严密的保护装置,比如千年地裂喷砂遗迹和一些立方体土块,应该是为了方便游客观察或出于文物本身属性的限制。一般受过教育的人皆知文物是“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样的互动式安排,多是克服了种种顾虑而慎重做出的,类似的近距离观展方式如果真因为上述行为而宁退勿进,再推出就更难了。

      每一个文明的展览环境,都是博物馆与公众共建的。也可以说,在一座博物馆里,就能“看遍”人类文明——展区之内,展览的是过往人类的文明;展区之外,体现的则是当下人们的文明。文明观展,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博物馆尊重公众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成果的权利,公众也应该尊重考古成果,这之间需要双向奔赴。

      在文物上刻画爱心并不浪漫,而是低俗。能够出手触摸甚至破坏文物的人,既缺乏基本文化常识,也难见对文物的热爱。

      (作者:张雪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