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就听村里人说甘孜州许多地方急缺医生。我暗自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在家乡治病救人。
2009年,我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了麻邛乡卫生院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支医”生涯。
刚工作时,麻邛乡不通水、电,烧火做饭要用钢炉,取水要到河沟,没有信号和网络。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有时我也会出现高原反应。到了夜里,房间漆黑一片,我心里害怕,就点根蜡烛再入睡。当时,现实环境让我产生了落差感,但当我跟着院长出诊,看到病人治愈后灿烂的笑容,满满的成就感逐渐替代了落差感。
麻邛乡地域广阔,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我和同事们就骑行、徒步,把医疗服务送上门。
夏季是高原的雨季。有一天,下着大雨,为了及时赶到一位生病的牧民家里,我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出诊。中途,我们发现唯一的一条小路被雨水冲垮了,便决定徒步穿过层层树林,走了大概三个小时,才到了牧民家里。为他看完病后,我们又原路返回。下过雨的路崎岖泥泞,全身湿透的我们靠着手机微弱的光亮,磕磕绊绊地走着,直到次日凌晨一点才到家。
一次次翻山越岭,一趟趟上门问诊,我和当地群众的感情越来越深。巡诊后,有些群众会往我的手里塞一些酥油茶、酸奶、糌粑等,这让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工作后的第一个月,我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我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2017年,我兼任麻邛乡安章村第一书记。
今天,麻邛乡通了水、电,有了无线网络,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以前卫生院是又矮又旧的木瓦房,现在变成了崭新的三层办公大楼。
2022年,我获得了“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这是莫大的荣誉与激励。作为一名党员、医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是我应该做并将坚持终身的事。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苏雁、周洪双、张士英、陈元秋、禹爱华、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徐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