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5日 星期日

    影存大运河

    作者:汤德胜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5日 11版)

        1979年,大运河浙江湖州段,在运河放钩捕鱼的渔民招呼过往船只慢行通过。

        2013年,经过整修的大运河河南永济渠段。

        2018年,大运河山东台儿庄段,此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台儿庄大捷的发生地。

        1992年,洪泽湖上的水上人家。洪泽湖大堤是大运河的枢纽,也是历史上淮河和运河综合治理的关键。

        2018年,大运河江苏丹阳段,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和谐号”动车组驶过大运河。

        2009年,大运河江苏无锡段,繁华的城市与忙碌的运河相映成趣。

        2014年,大运河江苏常州段,曲艺爱好者在运河岸边的东坡公园自娱自乐。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11次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东坡公园便是他当年弃舟登岸入城之地。

      我是喝着大运河水长大的农家孩子,运河岸边纤夫的身影和号子声,船家生活的欢声笑语以及船桨的吱呀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就是带着那份天真,带着运河生活里的欢乐,在不经意间用我叔父的相机拍下了小伙伴们打水仗的照片。这激发了我的摄影兴趣,此后的我常常拿着相机望着看不到尽头的运河,想象着运河的那头是什么样的情景。

      1965年我光荣参军,一次偶然机会在北京通县看到古运河。此后,每逢部队有拍摄任务,我就打听哪里离运河近,一定要跑去看看。退伍回到家乡后,或骑自行车、或搭船、或徒步,我开始沿着古老的大运河,在苏州、镇江、无锡、杭州以及山东境内拍摄,记录大运河两岸的人文风光。20世纪80年代起,我再次追寻古运河脉络,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拍摄;甚至不顾危险,把自己五花大绑在运输机舱口,从空中拍摄大运河的雄姿。

      岁月如梭,在我的镜头里,大运河上的木桥、竹桥变成了现代化混凝土大桥,小木船、水泥船变成了大吨位钢船,小水闸变成了可通行千吨船只的大型船闸……除此之外,我还记录了许多如今运河沿岸已难以看到的众多古桥、古庙、古塔、古街。在与大运河结缘的50多年里,我一共拍摄了两万多张底片。我对大运河的真挚情感和发自内心的敬畏,全都融入这些底片里。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我的方式留下对大运河更多的爱意,也为未来留下不同时代的真实记忆。

      爬过山的人,才知道山有多高;拍过大运河的人,才知道大运河有多长。在拍摄大运河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少困难。从前交通不如现在便利,大部分地区是没有路的,一路自行车骑下来,满身都是黄土。饿了挖点地瓜充饥,渴了就近喝口运河水,困了就睡在大运河的船家。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仅靠勇气和毅力是不够的,支撑我的是那份撇不开、绕不过去的运河情结。它饱含着我父辈的希望,饱含着我兄弟姐妹疏浚大运河的汗水,饱含着运河两岸人民的朴实、善良和辛劳。

      我所拍摄的大运河系列照片,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几十年间运河两岸普通民众的人生。我试图用这些照片承载大运河的历史记忆,串联过去和现在的我们。我还拍摄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肖像,希望能深层次表现出大运河两岸人民的时代担当,清晰反映时代变迁和大运河文化发展。

      大运河的美不仅仅在于古老、简洁、流动、自然的整体形象和气势,还在于其内在的精神气韵。百里长堤古纤路、临河古戏台、运河帆船……还有一幕幕新生的事物和景象,这都是运河两岸人民的创造,是大运河的美丽之所在。在我看来,记录下这些美丽的景象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佐证是极具意义的。

      大运河的美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的大运河专题作品曾经被邀请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外国人对大运河作品展现出来的中国故事很感兴趣,对大运河文化非常崇敬。作为一名摄影人,我很自豪,也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大运河文化。国家和时代给广大摄影人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我虽然年逾古稀,当不忘初心,不负盛世,力争创作更多大运河精品影像,讲好大运河的文化故事。

      (撰文/摄影:汤德胜,系中国摄影家协会原理事,曾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