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0日 星期二

    与沙共“舞” 添绿生“金”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持续探索治沙用沙之道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0日 10版)

      车行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团甘泉镇,放眼望去,连线成片的林网向浩瀚的沙漠里延伸,黄沙中一抹抹绿色格外亮眼。

      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区,塔里木河蜿蜒流淌,城市里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看到此情此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死亡之海”。

      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家园,第一师阿拉尔市广大干部职工经过了60多年的接续努力。如何与沙抗争,又该如何与沙共“舞”?阿拉尔人在坚守中不断探索治沙之道,又在变与不变中探寻绿富同兴的密码。

      沙海播绿——

    一丁点一丁点向沙漠要地

      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区向南出发,车行约40公里,就来到了被称为“沙漠之门”的十一团。作为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团场,这里曾饱受风沙之苦。

      十一团农业发展中心护林员夏万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今年26岁的他回忆起黄沙肆虐的岁月,满腹心酸:“沙尘暴刮起来,像饿狼扑过来一样,五米外啥也看不见,地里的薄膜、滴灌带都会‘飞天’‘上树’。”

      沙尘暴一来,不仅黄沙漫天,流沙还会把庄稼捂得严严实实。咋办?

      “翻开沙子,补种。”站在几十米高的沙丘上,十一团副政委欧阳浩告诉记者,一次活不了,就再补种,咬着牙跟沙漠干到底。

      面对这片不毛之地,十一团人认识到:要防沙必须要播绿。

      沙海里播绿,有多难?

      欧阳浩告诉记者,沙漠里低洼的地方,挖两米就能挖出水来,但这些水都是“咸汤汤”,根本用不成。

      面对这片不毛之地,十一团人一丁点一丁点向沙漠要地,从1万亩、3万亩到10万亩以至今天的20万亩,带着生机和希望的绿色扑面而来。

      “你看那一个个的沙包,它们下面都有一株植物,这些植物的根能‘抓住’沙子。在沙漠里种活一株植物,就能固定住一片沙子。”欧阳浩说,“我们就是从牙缝里省出一点水,也要把植物养起来。”

      从2001年起,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和沙漠生态治理工程,年降水量比过去增加了60%,春秋两季风力强度和次数比过去大幅降低和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60多年来,绿色已向沙漠内部延伸了20公里,从十一团延伸到十二团,还建成了3条18公里的林带,在沙漠边缘形成100米到400米不等的防护林带,锁住黄沙。”夏万林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已在沙漠边缘、风沙一线打造了农田防护林、道路林、防风基干林以及柽柳、甘草、黑枸杞等复合生态系统灌木林,林网面积达12.88万亩,在沙漠边缘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

      靠沙吃沙——

    戈壁荒滩也是金山银山

      走近十一团“沙漠之门”西侧的一片沙地,三年生的四翅滨藜已经齐肩,曾经苍凉的黄沙被绿色覆盖。四翅滨藜植株根部,技术人员嫁接生长的肉苁蓉花开正盛,紫白相间的花朵,在沙漠里更显妩媚。

      “四翅滨藜是一种沙生植物,具有耐高温、耐高寒、耐盐碱、耐土地贫瘠的优势,非常适合种在沙漠腹地及边沿地带。”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员谢小云介绍,眼前这250亩已经成林,而整个团场四翅滨藜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它的枝叶粗,蛋白总含量达12.6%,可以做饲料,还能在根部嫁接肉苁蓉,在治沙的同时,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记者看到,在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各个团场,成排的树木连绵不绝,就连抵近沙漠腹地的沙丘脚下,也有层层绿意向沙漠蔓延。

      三团十一连职工陈荣华的40亩核桃园,隔着胡杨树,南边便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到核桃园深处,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我的果园既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好的年份收入可达20多万元。”看着自家核桃树,陈荣华憧憬着又一年的丰收。

      近年来,三团甘泉镇通过打造核桃小镇,构建生产、冷链贮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催生“产业裂变”,走出了一条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现在虽是核桃销售淡季,但我也不能闲着,要到各个社员地里指导他们按统一标准种植,从种植环节开始就把住产品质量关。”阿拉尔豫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纪领说。

      “健全核桃全产业链,关键要有农业龙头企业引领。我们打造核桃小镇,主要目的就是完善种植、冷藏、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三团党委常委、副团长王棏说。

      “戈壁荒滩也是金山银山。”眼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将防沙治沙和发展沙漠生态经济相结合,持续推进生态经济林建设。截至目前,当地人工种植的生态经济林已超过110万亩,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通道。

      点沙成金——

    沙漠旅游让日子火起来

      如何添绿又生“金”,让老百姓日子火起来?

      如今,在兵团一师阿拉尔市,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沙漠旅游的“生意”。

      今年“五一”假期,十一团一连职工吐尔洪·吐地家的农家乐开业了,前来吃饭的游客一拨又一拨。走进吐尔洪·吐地家的庭院,房舍干净整洁,庭院里种满蔬菜和果树,围栏上鲜花开得正艳。

      “这两年,村里环境变美了,来沙漠旅游的客人也多了。我这院子护栏里的面积就有320平方米,能接待50多个游客,旅行社客源多得很。”今年49岁的吐尔洪·吐地对发展乡村旅游信心十足。

      进入5月,毗邻十一团的“沙漠之门”景区愈发热闹。“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游客越来越多。”“沙漠之门”景区负责人尹双龙告诉记者,随着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野拉力赛场地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为承接大型体育赛事打下基础的同时,沙漠骆驼、骑马体验、滑翔伞等项目也为游客带去更好的游玩体验。

      2013年以来,当地连续举办十届越野挑战赛,培育了国家体育精品赛事——沙漠之门越野挑战赛体育旅游品牌,推动景区向体育旅游延伸,丰富旅游业态,游客接待量从2017年的10万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50万人次,带动就业550余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3500余万元。

      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拉动了特色手工艺品及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让更多职工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农旅融合、点沙成金,正在让黄沙变“火”,让日子更“火”。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