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促进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重要推手。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重情怀、会创新、强能力、勇实践”复合型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为主的各级各类创新和创业竞赛为育人支点,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学校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开启了“竞赛”育人的新探索,构建出一套以“在地化、项目化、全员化”为根本特征的“竞赛”育人新范式。
学校在育人理念上主张由“主知”向“主行”的变革,强化以“创”和“赛”为两大行动支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互动与协同共创过程中实现身体、认知、意志、情感、语言、动手等能力的切实发展与融合提升。
前瞻教育转型方向,科学建立以“三化”为根本特征的“竞赛”育人新体系
出于对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前瞻,学校于2011年以“能力培养”为取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竞赛”育人新理念,通过课题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考察和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展开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能力化修订、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化改革、校内外赛事体系的创新化构建,发挥竞赛的“激趣、体验与反思”作用,开启竞赛育人的新探索,并在持续探索的基础上科学建立以“在地化、项目化、全员化”为根本特征的“竞赛”育人新体系。
紧贴“四色”赣鄱大地,实现“竞赛”主题选择的在地化
为了让学生跳出“象牙塔”,扎根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学校根据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新文科、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内容,围绕江西“红绿古金”开展“四色”专项活动,贴地找题,挖掘痛点,寻找创赛项目,激发学生服务地方的动力和情怀。
紧扣“五步”迭代方法,实现“竞赛”过程展开的项目化
学校遵循“教—学—做—创”原则,开展真题真做的“五步迭代”项目化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竞赛的育人功能。
项目导入,策应育人目标,跨专业组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竞赛项目;项目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立项目“工作坊”,结合主体状况建立目标系统,设计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项目实施,将竞赛项目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阶段化推进,在校企合作基地、社区、乡村等具体情境中实践,多方同题共答;项目评价,结合大赛考核维度,实施教师、社会、学生共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反省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项目优化,将评价结果融入项目持续优化和迭代,促使项目不断创新和落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紧盯“三阶”递进体系,实现“竞赛”覆盖对象的全员化
制定“一人多赛”制度。建设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相适配的“竞赛项目库”,各专业每学年需开展和课程相结合的竞赛。
形成“三阶递进”竞赛路径。“精英”大赛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及科学创业观和家国情怀,跨专业跨学科组队参赛;“专业”大赛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合作思维、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项专业大赛;“普惠”大赛是“全员参与”的比赛,大一到大四学生均可参加,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
实施竞赛育人模式以来,江西师范大学学生综合素质和双创能力普遍提高,毕业生反哺社会效应凸显。每年竞赛参赛人数超过8000余人,组织各级双创训练项目800余个;经第三方(麦可思)调查,近3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5%左右。学校获得教育部评选的全国双创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双创基地等3项殊荣,获国家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多项双创荣誉。
(王 钠 张曼云 刘文宇)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