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同奋进】
我出生在“黄梅戏之乡”安徽安庆的一个梨园世家,从小听着黄梅戏长大。不过,我没有上戏校,而是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若按照专业对口,我或许应从事声乐教育方面的工作,但家族的“文化基因”还是让我走上了黄梅戏的表演、创作与教育之路。今天看来,不同于传统戏曲演员的教育经历和教育背景,对我的帮助很大。
作为一名非传统戏校出身的黄梅戏演员,我在学习借鉴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唱腔的基础上,将现代唱法、器乐演奏与戏曲唱法、戏曲音乐熔于一炉、融会贯通,并从昆曲等其他戏曲类型中吸收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我“不走寻常路”的探索,逐渐获得业内专业人士和戏迷的认可,比如,我演唱的作品《黄梅飘香》风靡一时,深受年轻观众喜爱,还被德国莱比锡大学当作教学赏析作品。
我的成长经验是,黄梅戏表演人才培养应尊重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过去学艺,没有乐谱,完全靠师傅口传心授,要想把唱腔、唱段学会,除了悟性,还得靠“死记硬背”。今天有了乐谱,我们先教会学生识谱、读谱,然后他们学起戏来可能会事半功倍。
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也很重要。以前,老艺人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教学生唱戏,只能让学生拼命地“喊嗓”,既辛苦,效果也不好。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不同的嗓音适合不同的唱腔。帮助学生科学判断各自的嗓音条件,合理选择唱腔,能够让他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接受了科学规范的演唱训练,并把那套体系运用到黄梅戏的创作演唱中,这才走出一条黄梅戏的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 韩业庭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