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30日 星期六

    听奥地利艺术家讲述中欧文化交流50年

    作者:本报记者 焦授松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30日 04版)

        图为老蔡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焦授松摄/光明图片

      以“中欧文化交流50年”为主题的艺术展将于近日在北京当代艺术馆举行,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展览特邀艺术家之一,人称“老蔡”的奥地利艺术家弗里德里希·蔡特尔。

      老蔡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多年来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工作的经历和心得体会。老蔡说,奥中两国自建交以来就保持着友好而务实的关系,尽管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两国一直本着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就他个人来讲,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他与中国打交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人对奥地利的了解也逐渐深入,这一切都能让他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从事文化交流事业。

      老蔡说,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对艺术尤其是油画感兴趣,他起初学的是日本艺术,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日本的绘画和书法都起源于中国,这促使他下决心学习中国国画。20世纪70年代末,到中国留学对于欧洲人来讲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奥地利驻华使馆的帮助下,几经努力,他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美术学院的首位欧洲留学生。为了打消中央美院的顾虑,他表示,在生活方面:“我只需要一副桌椅、一张床、一个书架,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尽管刚开始不太习惯与同学和老师相处,但老蔡很快适应了环境,并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当同学们午休时,他还在勤奋地练习画竹子这样的国画基本功,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良好基础。

      20世纪80年代,老蔡开始为奥地利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家属开设讲座,介绍山水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偶尔也为他们讲解故宫等地的文化展览,收到了很好的反响。与此同时,老蔡的老师和同学对于西方古典艺术也充满好奇,尤其是他们所从事的绘画领域,于是老蔡便给他们讲解埃贡·席勒、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奥地利画家的相关知识,他们常常彻夜交流,相互学习。从那时起,他就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启了毕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旅程。

      从中央美院毕业后,老蔡曾在奥地利驻华使馆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的奥地利驻华大使沃尔夫冈·魏德对于奥中文化交流十分支持,正是在魏德大使的主持下,奥中文化交流事业蓬勃发展,家喻户晓的奥地利电影《茜茜公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中国。老蔡说,为了让中国民众对奥地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起初他们开着面包车去一些高校现场放电影,选取的大多是奥地利的黑白胶片电影,中文娴熟的老蔡现场把台词翻译成中文。后来双方使馆协商引进一部奥地利电影在中国的各大影院公映,奥地利驻华使馆邀请电影局、中影公司的人员和电影学院的学生观看了一系列影片,几经讨论,最后确定引进电影《茜茜公主》。也许这样的工作放在现在不是难事,但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许多困难。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上海电影译制厂终于在1988年引进了《茜茜公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蔡回忆说,《茜茜公主》在中国的首映是在北京的西单电影院,座无虚席,很多观众在电影结束后都流下了眼泪。虽然这部拍摄于1955年的影片并非完全再现当年奥匈帝国的真实状况,但中国观众仍从这部影片里了解了奥地利的部分历史、文化、建筑和风土人情,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罗密·施耐德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这部电影不仅成为奥地利迄今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影片,也与莫扎特、施特劳斯、哈尔施塔特一样,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奥地利名片”。时至今日,《茜茜公主》在中国仍有大批拥趸,中国游客到奥地利游览时甚至还在寻找茜茜公主的足迹。

      除了将奥地利电影引进中国,老蔡也积极向奥地利介绍中国文化。1987年,已经学成回国的老蔡在维也纳的多瑙中心、南部购物城等核心区域组织了“中国周”活动,展示多种多样的中国元素,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1991年,在老蔡的积极努力下,维也纳电影节首次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周,共放映了41部中国电影,老蔡和夫人亲自将所有电影翻译成德语,直到现在还能如数家珍般地回忆这些影片的片名——《大路》《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我这一辈子》《邻居》等。这些影片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展到90年代,可以说是对中国电影的一次全面回顾,在奥地利产生了很大影响。

      谈到自己多年来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感悟,老蔡说,自己属于欧洲二战后的“68一代”,这个群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外国文化有着强烈兴趣,当时的中国在欧洲的部分左翼青年看来是天堂一般的存在,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抱有完全相反的观点。老蔡认为,文化交流是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拓宽视野、丰富人生体验的必由之路。老蔡举例说,一个研究哲学的人如果只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而忽视了中国的佛教、道教,无异于坐井观天。仅就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能提供的知识财富是穷尽一生都学不完的。

      老蔡说,能凭借有限的能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微小的贡献,已经感到十分满足。如今,年近古稀的老蔡依然活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事业的一线。作为此次“中欧文化交流50年”艺术展的特邀画家之一,老蔡介绍说,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融合了西方传统油画和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技法,生动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主题,能受邀参加这次展览也是对他多年来从事文化交流事业的极大肯定。

      (本报维也纳4月29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焦授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