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作者:邹一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安宁是进步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中国古语“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旨在以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经验积淀,向亚洲、向世界发出呼吁: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语出《管子·治国》,其大意是局势安定、治理良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足的;局势动荡、治理混乱的国家常常是贫穷的。这句古语深刻地阐释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不仅是中国人对千百年来国家治理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生动刻画,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发现,凡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时期,都是生产发展、财富增长、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承平盛世。例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这些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盛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政局稳定,社会治理有效,在这些盛世中所实行的许多治国举措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反观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如五胡十六国之乱、南北朝乱世、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之乱、明末之乱等,无不是国家分裂、朝局动荡、社会混乱、战争频仍。在乱世之下,社会生产停滞、人口数量锐减、中华文明衰微。国家治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兴衰。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自1840年开始,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乱之下,华夏大地哀鸿遍野、生灵涂炭,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均被世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终结了长达百年的战乱局面,迈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间,中国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近现代史再一次表明,和平与安定是发展的前提,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保障。

      世界历史也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演变中向前迈进的,“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这句中国古语也是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有力注解。人类发展史上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教训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在战火之中,生灵惨遭涂炭、财富灰飞烟灭,城市化为废墟、家园夷为平地。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为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成立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建立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平、促进合作的多边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世界总体上处在和平的大环境中,从而使人类社会迎来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和文明的巨大进步。世界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和平、守护安宁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人类还未走出世纪疫情阴霾,又面临新的传统安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仍脆弱乏力,又叠加发展鸿沟加剧的矛盾;气候变化等治理赤字尚未填补,数字治理等新课题又摆在世人面前。越是困难时刻,越考验全球治理智慧。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要继续把亚洲发展好、建设好,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打造世界的和平稳定锚、增长动力源、合作新高地。他立足亚洲,放眼世界,为这一愿景的实现指明了方向路径、贡献了中国智慧。这再次说明,世界各国人民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邹一南,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