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我们的发掘项目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是我们考古人的一份特殊献礼。”郑家湖墓地发掘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说。
不久前,湖北云梦县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在罗运兵看来,郑家湖墓地为研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这批材料生动展现了秦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的过程。它们从实物、文字和图像多个层面,呈现了大一统进程的历史细节,活化了历史场景。
多件出土文物刷新知识图谱
2021年10月1日上午,当M276墓葬仅揭开第一块棺盖板,罗运兵只扫了一眼,便兴奋不已。
原来,他穿过缝隙就看到,M276头厢的一角,层层叠叠堆满了器物。没有被盗扰,也没有被自然破坏。
2020年5月以来,为配合湖北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开展郑家湖墓地发掘。墓地位于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
2020年,团队发掘A、B区墓葬共196座,均为战国晚期以来的楚文化小型墓葬,随葬品共700余件。2021年,发掘C区墓葬116座,均为秦文化的中小型墓葬,出土随葬品共1000余件。
罗运兵介绍,郑家湖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材料。除了M277出有遣策、铜鼎铭文外,M274出有长文木觚。长文木觚由一截圆木纵剖而成,长33.6厘米、宽3.6厘米、厚1.7厘米。其内容首尾连贯,主要是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全文约700字。觚文不见于传世记载,其形制罕见、内涵丰富,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觚”。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与罗运兵等人,从形制和性质、字词疏解、史事探研三个方面,对“贱臣筡西问秦王”觚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这篇文献是研究战国末期社会历史、思想的珍贵文本,其中不少内容与当时其他文献记载呼应,也带来不少新知,如“魏人与越人战宿胥之野”为史所未见。它对于探讨古代木觚的形制和应用,丰富、推进对于春秋战国之际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态的认知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它为战国晚期秦文字、秦文化乃至《战国策》一类文献生成、流传、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为秦统治下的楚故地的社会现实以及墓主社会身份和思想倾向的辨析提供重要参考。
不止于此,郑家湖墓地还出土了一批罕见的葬具绘画,年代为战国末至秦代,秦汉之际。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秦汉绘画在材质、类型上的历史空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发现。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委会主任白云翔指出,郑家湖墓地M234发现的人物形象葬具绘画,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且绘制精致、内涵丰富,开启了汉代墓葬绘画尤其是人物绘画的先河。
科技考古再现古人日常生活
在电脑上打开一张色彩斑斓的幻灯片,罗运兵跟记者讲起了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比值,反映地质背景,江汉平原北部、西部的灰岩山区低;秦岭—大别山地高,其余居中。碳同位素,可以刻画食物来源,旱作作物(粟、黍)高,禾本(稻)及木本植物低。氧同位素,描述降水分馏,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平原地区高,山区低。
基于此,团队选取12例人骨的第一、第二、第三臼齿以及肢骨或肋骨的系列取样,检测其幼儿、少年、青年及死亡前3~5年四个年龄段的多种同位素沉淀信息,基本复原了各自生命周期的饮食变迁及其所反映的迁徙路线,证实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周邻地区,与根据随葬品组合、殉牲习俗所作的推断相吻合,清晰揭示了南北人群的交融互动。
罗运兵说,以M346墓葬为例,在北二层台上,殉有牛头1个、牛蹄4个,是典型的西北游牧民族风俗的头蹄葬。结合科技考古检测分析,墓主去世时约25岁,是一位来自西北的女子。墓主下颌骨已经烂没了,生前深受下颌骨恶性肿瘤之苦,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早的下颌骨恶性肿瘤个体病例。与此同时,墓葬头厢的竹笥内摆放有猪、狗、牛、鸭、鸡、鱼等80个动物个体的骨骼(下葬时是带肉的)。丰厚的供牲,既反映了墓主家族的雄厚实力,也是其亲友对她阴世生活的一种祝愿或对其生前苦难的补偿。
罗运兵介绍,团队借助多方力量,同步开展多学科检测研究,碳十四测年、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腹土寄生虫检测等,让人们更加真切地走进郑家湖墓地的历史时空。
“考古人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只要有一点点重要发现,所有汗水都是值得的。中国的一些古代文明,都是我们考古人一铲一铲挖出来的。许多历史细节,都是需要我们考古人来呈现的。”罗运兵说。
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观见证
“郑家湖墓地的这批材料,在时间上,正处于秦汉大一统形成的重要历史节点。在空间上,云梦是秦人东进南下、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它们共同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它的背后则是夏商以来逐渐强化的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罗运兵明确指出。
经综合分析,考古团队认为,郑家湖墓地C区墓主主体应与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在100年左右。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秦国不断加强对楚国故地的经营。许多秦人出函谷关,并生活在新统一的地方。郑家湖墓地不少墓葬的埋葬风格、随葬品,便充分证明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
M225同时出土了秦式日用陶器和少量楚式日用陶器。同位素分析显示,墓主在靠近随襄走廊的山区出生、长大,后来迁移到云梦地区,死后埋入秦墓。从随葬典型楚文化陶器——双耳圜底罐来看,墓主可能是嫁给秦人的楚人后裔,接受秦文化的同时保留了一点楚文化传统。
M234出土的葬具绘画,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图像中秦文化因素浓厚,但该墓棺椁结构、头厢设门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
“这种共存情况,在郑家湖墓地不少墓葬出现,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观见证。”罗运兵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郑家湖墓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不完全是因出土文物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是秦占领楚之后大一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真实例证。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说,在历代考古中,郑家湖墓地是不多见的例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北云梦地区便陆续有重大考古发现。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整合资源,把云梦打造成秦文化研究的重镇,生动解析和展现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发挥类似于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罗运兵满怀希冀。
(本报记者 张锐 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