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8日 星期四

    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

    作者:陈志勇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8日 06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课堂与“大思政课”具有很高关联性,都具有场域大、格局大、视野大等鲜明特征,需要多维建构,沟通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为我们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为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要求,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历史宝藏,让“大思政课”有根有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英勇不屈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勇往直前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不懈探索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竞先发展的实践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创新,不仅凝结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伟大的历史智慧,还蕴含着成功的历史经验、深刻的历史规律,是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和深厚滋养。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历史观。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拓展“四史”学习研究,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思政育人之中,以之培根固本、启智润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党史是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蕴含着极为丰富且鲜活的思政育人资源,都是滋养各个时期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思政课的最核心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深入挖掘百年党史宝藏和红色资源宝库,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心用情讲清楚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讲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自觉听党话跟党走,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努力成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善用社会生活,让“大思政课”有声有色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不能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必须从现实社会中获取营养,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格局之大。可探索借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多元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育人功能,创新建设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工矿企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都成为思政课堂,通过打造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库、社会大课堂展示和互动中心等途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将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引进校园。

      青年学生是一个特别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群体,但长期以来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社会教育相对欠缺,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紧密。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把国家政治盛事、经济社会大事、民生幸福要事等热点话题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积极回应学生关切问题,真正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共进、与学生思想共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大思政课”是课堂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思政课的场域应从学校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顶岗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圈破壁”,让青年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深刻感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从而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善用国际比较,让“大思政课”有理有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更加热切,高校大学生对国际事务越发关切。只有善用国际比较,“大思政课”才会更加鲜活深刻,理论才会更具说服力。“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视野之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站在全球视角,在国际比较中观察“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心怀“国之大者”,读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在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中坚定“四个自信”。

      有比较才有鉴别。聚焦新时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善用国际比较,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更清晰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用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事例,对比西方某些国家资本至上、“甩锅”先行的抗疫政策,讲好中国疫情防控的故事;用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结合阳光、富强、开放的国家形象,讲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陈志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