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遗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讲话中的关键词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做好奥运遗产的继承和转化,也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志愿者是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亮丽名片。因此,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遗产的转化利用就成为赛后冬奥事业可持续发展必然关注的重要议题。
冬奥志愿服务成效明显,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誉。2020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面向全球招募,报名人数超过百万,最终录取1.8万,35岁以下青年占到94%。在严格筛选和扎实培训后,志愿者们挥洒青春和汗水,为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提供了重要保障,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同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不仅在开幕式上对志愿者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还在赛事结束后专门致信感谢志愿者:“你们的笑容温暖了我们的心。”
冬奥志愿成果内容丰富,是一座值得深度开发的宝藏。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既与“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兼爱”“乐善”“互助”等价值元素的充分继承,同时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志愿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情怀。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志愿人才财富。近两万名经过严格训练的赛会志愿者,不仅会在回到各自学校和工作岗位后继续引领志愿服务风尚,而且也是一批弥足珍贵的、可为后续其他重大赛事服务的专业志愿者。除了志愿者之外,志愿者的管理者、志愿者培训师、冬奥志愿服务的研究和评估专家、冬奥组委志愿者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本次冬奥会冬残奥会重要的志愿遗产。
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规范和经验等也是北京冬奥志愿遗产的重要组成。志愿服务管理包括志愿者招募与遴选、定位与培训、配置与协调、激励、监督与评估各环节中的标准、流程、规范和方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巨大疫情防控压力下,本届冬奥志愿者做到了合理分工和有效防护,不仅没有出现志愿者流失,也没有一位感染病毒,为以后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举办提供了重要经验。
志愿文献、平台资源和纪念品也是志愿遗产转化中需要关注的对象。就志愿文献遗产而言,除了各类教材、档案、文件、图文资料、媒体报道和学术成果之外,还应当注意搜集志愿者日记以及来自其他民间力量的留痕资料。志愿平台资源,主要包括与冬奥志愿服务相关的网站、各类志愿服务基地等。志愿服务纪念遗产则主要指志愿者的证件、证书、服装、徽章等物件。
加快冬奥志愿成果转化,需从宏观微观、国内国际多个视角综合考量。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建议适时出台《关于促进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将冬奥等大型赛事志愿遗产转化纳入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政府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冬奥志愿成果转化。
总结先进经验,加强宣传倡导。可以召开冬奥志愿服务研讨会,选出冬奥志愿服务优秀案例,总结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形成诸如《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手册》等工具性成果。同时,保持一定媒体热度,面向国内外讲好中国冬奥志愿者的故事,感染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加强赛会志愿服务专业化建设。建立赛会志愿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志愿者库并将冬奥志愿者纳入,开展常态化培训和交流,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人才队伍。多措并举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志愿队伍。积极将赛会志愿服务专业性制度性成果转化应用到各领域志愿服务中。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可会同相关社会组织为职业运动员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平台,持续推动职业运动员参与志愿服务。
推动冬奥志愿服务向常态志愿服务转化。鼓励冬奥志愿者在赛事结束后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志愿团队,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继续馆校互动,将冬奥场馆建设成为可长期运转的志愿服务基地。把凝聚起来的志愿服务组织、队伍、资源等向城乡社区下沉。支持冬奥志愿者代表赴大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
持续拓展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依托国际奥组委等组织,继续保持中国在奥运志愿服务方面的国际交流。积极鼓励中国志愿者参与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保障工作的同时,也欢迎国际志愿者或机构参与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会的服务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相信经过志愿成果的有效转化,必然会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赵小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