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走笔】
通常我们认为,意志力与士气、斗志类似,能够反作用于“物质”层面的战斗力,激发出“强大且持久”的战斗能量。其实,意志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其对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战斗力更强的部队,往往有着指挥能力更强的指挥员,而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与意志力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发现,决策者在连续作出大量决策后,会出现决策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决策疲劳”。决策疲劳会扭曲一个人的判断力。这与身体疲劳有所不同,决策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累了,但心智上的能量已经降低。当出现决策疲劳时,大脑会寻求捷径,以降低决策难度。一条捷径是“鲁莽决策”,就是本能地采取行动,而不再花费精力考虑后果。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岛战役中,由于作战方案不断调整,日军舰队在第二批攻击机挂何种弹药的问题上反反复复,导致出航和返航的两批飞机发生起降冲突;再加上换挂后的弹药摆在甲板上,存在极大风险。平日个性保守的日军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采取了冒险的做法:舰队后撤,把甲板上的飞机挪到机库。结果造成整个舰队近一个小时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最终惨遭灭顶之灾。南云忠一在不断变化的敌情面前做出了大量判断,消耗了太多意志力,导致在关键决策时意志力不足,于是索性鲁莽行事。
另一条捷径是“消极决策”,就是拖延时间或保守决策,以缓解决策带来的精神压力。以二战中的色当战役为例。1940年5月13日,德军对色当地区的法军实施了数千架次的狂轰滥炸。法国驻守色当地区的第55步兵师指挥官皮埃尔·拉方丹,从遭到德国攻击开始,先是花费数小时对战场局势进行侦察,接着又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进攻或撤退之间犹豫不决。在他的混乱指挥下,相互矛盾的命令、四处扩散的谣言,让部队的崩溃无法遏制,法军在仅仅遭受56人伤亡的情况下就逃跑了。这些错误使得德军长驱直入,快速完成了对英法联军的战略包围。拉方丹在德国人决堤潮水般的强大攻势面前,因意志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于是干脆拖延时间、消极决策,以缓解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
因此,指挥员应充分认清决策疲劳的危害性,并掌握科学规避决策疲劳的方法和技巧。规避决策疲劳最基本的方法是增强意志力。心理学家指出,意志力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长期锻炼就会增强。这些自控行为包括自我反省、控制冲动、培养好习惯、突破“舒适区”、改变惯性行为等。历史上,优秀的指挥员一般都具有自控力强的特点。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原本烟不离手的毛泽东,在与蒋介石的数次会谈中,一根烟都不曾抽过。毛泽东能够将几十年的烟瘾说停就停,充分证明了他惊人的自控力,而这种自控力源于他在长期高度自律中培养出的强大意志力。这也许正是他总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做出正确决策的原因之一。
在增强意志力的同时,还要避免意志力的无谓消耗,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只做重要决策。作为指挥员,应学会抓大放小、适度放权。其二,“单线程”思考。所谓“单线程”思考,就是心无旁骛,一次只思考一件事。其三,规避“蔡氏效应”。所谓“蔡氏效应”,就是当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时,注意力就会分散在上面,进而消耗意志力。此时应该把任务相关的时间、地点、事项都详细罗列和记录下来,潜意识就会放松,从而减少意志力的消耗。其四,远离诱惑。抵抗诱惑需要意志力,而远离诱惑就是防止意志力被损耗的最佳方式。其五,合理作息。人在疲惫情况下,要不停对抗身体想要休息的冲动,这同样会消耗意志力。所以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反而是最简单却最有效的节约和补充意志力的方法。
综上所述,意志力的强弱对指挥员决策能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志力相当于“决策力”的源泉。因为战争中的对抗,是激烈且持续一定时间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往往并非取决于某一方有多高明,而是取决于另一方是否会犯错。当然,没有人会永远不犯错,因此更准确地说,战争胜负往往取决于谁犯错更少。意志力更强者,往往决策失误的概率更低。因此,指挥员要提高指挥决策能力,不仅要考虑战术理论、决策机制等“客观”层面的因素,还要关注以意志力为核心的“主观”层面的影响。
(作者:毛炜豪、李彦广,分别系陆军指挥学院教员、陆军工程大学学员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