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4日 星期日

    守住“血透”生命线

    作者:本报前方报道组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4日 02版)

      “林老师,今天又是你值班?”“何阿姨,来了呀,今天在37床做哦!”在上海东方医院血透中心,浙江援沪的血透护士林芳与病人何阿姨热情地打着招呼。

      何阿姨被女儿搀着慢慢走到病床边,另一位援沪队员张丽娜看到,小跑着过来,扶上床、开机、接液、上机……4个小时后,血透顺利做完。何阿姨的女儿叫住两位护士,从包里取出了两幅画。“蛮不好意思的,画得不好,送给你们!”画上面还工整地写着:感谢林芳、张丽娜小姐姐。

      “尿毒症患者每周得做3次透析,每次4个小时,这样一来二去,就相互熟络起来。我们来援沪,就是帮助这些患者守护好血透生命线。”浙江援沪医疗队血透分队总领队俞伟萍告诉记者。

      俞伟萍她们来上海已经超过20天。4月2日,浙江从全省60家医院抽调了84名专职血透护士,分赴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每个医院安排28人。

      在援沪血透室里,300余台血透机正在运转,护士们忙前忙后熟练操作,患者们则躺在病床上安心地接受治疗……

      刚到上海时,熟稔血透的老队员们也遇到些新问题:血透仪器是全新型号的,而且还有3种机型。为了尽快弄懂用好,大家就一起摸机子、看说明书、咨询工程师。此外,还要尽快熟悉当地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患者病情,并为患者做一些必要的科普,包括疫情下如何防护,怎样做好体重及饮食管理等。

      挑战不止于此。“干我们这行,体力要好。每天要搬300斤左右的置换液,下班时腰都直不起来。不过看到患者们安全地离开血透室,感觉这些辛苦付出都值了。”在浦东医院,来自浙江舟山医院的护士张柳,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床位,照顾着前来做血透的患者。

      “最辛苦的是上海的医护人员,他们坚持的时间长,非常不容易。我们想着多分担一点,大家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援沪护士曹曼曼坦言。

      在中山医院血透中心,固定的血透患者有近600位。如何有效分工?援沪护士傅恩琴介绍,中心分为A、B、C三区,队员们和中山医院的护士们一起管理,每个班次负责70余位患者,每名护士分管5~7位患者。

      “平时工作,我们一名护士平均照顾5~6名患者。现在,我们适当增加了工作量,通过与当地医务人员的配合,可以让更多患者顺利安全地做完每一次透析治疗。”俞伟萍说。

      前些天,在中山医院,一位80多岁的阿婆血透3小时后突然小腿抽筋。来自瑞安医院的护士陈晓初赶忙跑了过去,根据医嘱减慢血流量,调节脱水量,还为她按摩小腿。“姑娘,谢谢你!等疫情结束,我一定请你到家里来做客。”阿婆与陈晓初约定。

      看到陈晓初的防护服上贴着小党旗标志,阿婆说:“原来侬是一名党员啊,我也是一名老党员呢。”说完两人都给对方竖起了大拇指。

      工作过程中,见医护人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有患者阿姨就会关心地问他们热不热,一边说还一边拿着手中的病历给他们扇风:“你们好好地来,也要好好地回去,不要让自己太累了。谢谢你们帮助我们!”

      正如一位援沪队员所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需求,患者理解医护人员的不易,“这样的真诚互动看似微小,实则充满了人情味”。

      “目前,我们累计做了超过6000例血透治疗。后续,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医护人员一起努力,牢牢守住患者血透的生命线。”俞伟萍表示。

      (本报上海4月23日电 本报前方报道组 记者章正、张蕾、靳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