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在8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秉承“审慎明笃”的校本精神,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扎根凉山大地办教育。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20年成为四川省、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高校。
学校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将服务地方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全局,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在助力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奋斗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应用发展培沃土,深化改革育英才。西昌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按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办学、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的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凉山产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围绕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着力构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把握地方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迫切需求,学校53个本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吻合度达到95%以上。推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立项建立国家级“华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284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等合作创办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级各类高素质应用型本土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自2003年合并升本以来,学校招收全日制学生中,凉山籍学生占全校招生人数的22%;留凉工作毕业生占全校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34.16%。学校培养的民族学生覆盖四川省所有民族聚集地(三州两区十七县)。
插柳成荫勤造血,增强帮扶辐射力。西昌学院通过盘活才智资源,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实施教育、科技、卫生健康帮扶。学校党委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倾力服务凉山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凉山脱贫攻坚工作。自2016年,学校先后五轮共选派49人次挂职县、乡党委副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是全省选派扶贫干部最多的高校。学校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相继开展了宁南县乡村干部培训、美姑县农村致富能手、学前学会普通话等项目培训,培训了一大批贫困彝区的一线干部、农业农技和“一村一幼”师资。五年来,累计为凉山州培训各类人员24252人次,参与扶贫师生10000余人次。2020年11月美姑、布拖2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学校被四川省授予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称号。
激活科创强引擎,产学研用助振兴。西昌学院紧扣省委对凉山的发展定位要求,结合自身人才、智力、技术优势,始终遵循“针对攀西生态优势、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特点,突出研究项目特色,形成自身科研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指导思想,瞄准凉山产业发展需要,选派科技人员组建“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特派团,在凉山建立11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与地方共建6个农业科技园区,依托“厅州共建攀西特色作物研究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37个科研平台,对接凉山州17个县(市)地方产业开展科研攻关,着力将学校教育资源转化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重点开展以凉山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为主的科学研究,为马铃薯、葡萄、苦荞、洋葱、石榴、崖鹰鸡、冷水鱼、黑山羊、黑香猪等凉山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彝区群众持续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助力凉山经济社会发展。
增进民族认同感,传习文化促团结。西昌学院里,民族学生占总学生数的五分之一,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常态化理论研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学校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聚焦以知促行。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体系,着力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系统工程为主体、课堂教育与课外涵育协同配合的“一体两翼”培育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政策课、民族文化课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贯通的知行驱动体系,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载体、以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落实为关键、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三全育人”培育模式。
学校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组织新生参与达体舞比赛、民族节日庆祝,开设民族特色校本课程,开展民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创建民族特色文化展厅等,通过校园各级宣传平台报道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依托“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国家民委研究项目16项,其中,中国彝学研究项目7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联研究项目34项,省艺术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和科普书籍10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州级奖338项,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全国领先。通过及时跟进和深度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有力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努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学校先后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志愿服务践初心,扎根彝区植情怀。多年来,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秉承为民情怀,坚持行稳致远,久久为功,聚焦关键领域,在助力凉山脱贫攻坚接续奋斗乡村振兴中涵育师生扎根彝区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化,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文明建设。学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持续推进落实师范生顶岗实习凉山州支教工作,致力提高凉山基础教育质量,培养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情怀。自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5批次、729名支教志愿者和彝汉双语教师到凉山州昭觉县、美姑县40余所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做到中小学课程全覆盖,有效缓解两县乡村教师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质量不高等情况。组织西昌学院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深入凉山州11个脱贫县乡镇、村寨和家庭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和艾滋病关爱系列行动。
作为凉山州的本土高校,西昌学院将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切实履行大学服务国家、引领社会的重要职责,坚定“立足凉山、服务四川、辐射西南”的应用型办学定位,更好地立足凉山、服务地方,抢抓机遇,积极融入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在应用型本土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持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昌学院将更好地贯彻落实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与地方深度融入、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将凉山州委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与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大学踔厉奋斗,擘画辉煌新篇章。
(彭正松)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