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为农所用?记者的这个问题,也是安徽省委宣传部牵头策划“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的初衷。
“坦白讲,长期以来,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供需存在矛盾等问题十分突出。”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查结联直言不讳。
“关于农家书屋,我们做过大量调研,发现很多农家书屋不见农民,常常只有留守儿童在看小人书,这背后的症结在于农家书屋的书籍不具备对‘三农’的针对性。”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也坦言。
农家书屋必须姓“农”!一场关于农家书屋的改革呼之欲出,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农民渴望的书谁来编?编什么?怎么编?
一个“首创”,引来一串“首创”。由农家书屋改革引起的体制机制改革、学者导向改革,如一声声春雷炸响在江淮大地上。
“农家书屋不能再吃灰了!”
脱贫攻坚不易,乡村振兴更难。富了口袋不易,要富脑袋更难。
2020年,脱贫攻坚胜利收官,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安徽省委宣传部旋即组织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业界专家到部里碰头。
先梳理问题。“总结一下大家的意见。农家书屋几个问题很明确:一是体制机制问题,农民看什么,农民决定不了怎么行?要改变全由内容提供商根据效益导向供书的局面;二是内容质量问题,一定要保证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融合传播问题,80%以上的农民都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我们还拘泥于书书本本怎么行?各种传播形式都要用起来!”查结联总结。
碰头会也是批评会、反思会,专家学者们言辞锐利,直指问题。谈到涉及自身的问题,很多人红了脸、埋了头。
再确定方向。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和数轮专家论证,安徽省委宣传部决定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战略,推出“现代种植业实用技术系列”“现代养殖业实用技术系列”“新型农民职业技能提升系列”“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系列”“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系列”五大系列图书。
“5个系列共100本,分3年完成。截至目前,先期20本图书已经出版,并全部进入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将逐步投放全省15000余个农家书屋,逐步覆盖全国。”安徽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传媒监管处)处长王圣东介绍。
还需做好保障。“教授们搞科普自然‘手拿把掐’,就怕他们觉得‘小题大做’呀!”安徽农业大学作为“主力军”将承担55本图书编写任务,副校长操海群感到“压力山大”。
“把学者从‘唯论文’的泥淖里拉出来,鼓励他们走进田野搞科普。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全力办!总之一句话,农家书屋不能再吃灰了!”查结联回应。
在安徽省委宣传部高位推动下,考核机制得以明确,编写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将视同并享受优秀教材1本、省主推技术1项、自然科学类三类课题1项、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1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到账经费10万元等5种成果形式中的一种计入事业发展指标和个人业绩。与此同时,给予每本图书编写0.3万元经费支持。各高校院所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丰富了激励政策。
“这下咱心里有底气多了。”操海群长舒一口气。
“新型农民不能光看天了!”
“事实证明,缺乏新知识技术经验支撑,传统农民应对困难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成为新型农民不能光看天了!从看天到看书,这个路子必须打开。”王圣东表示。
领回任务后,各家又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碰头”。
“回来之后,我们聚焦‘选好题’‘选好人’两大关键开展了一系列研讨。”操海群介绍。选好题方面,由专家结合“三农”一线工作经历审慎提出、反复论证,要求把乡村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统筹起来,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把务虚和务实统一起来,力求老毛病和新问题“一锅端”。“已经出版的20本书中,由我校主编的既有《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也有《乡村公文写作与档案管理实务》,还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操海群说。选好人方面。安徽农业大学3位副校长担任总主编牵头统筹各项事务,各书主编、副主编均由常年服务农业生产一线的专家担任。不拘一格降人才,团队还吸收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困惑与收获成了编书的“活水”。
“他们不会写没关系,能说清楚就行,我们来写!不论是专家还是大户,只有来自一线,才能指导一线。”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华君说。
王华君介绍,编写过程中,团队尽量不用、少用学术性表达,更多采用叙事性表达,做到既新颖又朴实。同时,增加图片比例,争取让广大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随手打开一本已出版的图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扫描封底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应视频。“助力乡村振兴数字资源库”的搭建,一方面整合了现有农业科技数字资源,另一方面还策划摄制了新内容,按照统一内容体系进行了技术处理和剪辑加工,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纸质出版物的补充和延伸。
“‘助力乡村振兴数字资源库’未来将成为农民朋友的‘移动参谋’。此外,农家书屋还将悬挂海报或标牌,公布相关专家联系方式,农民朋友看书遇到了困惑,一个电话就能打到专家办公室。”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咱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好机会!”
“没有这么厚的人才底子,干不了这么大,干不了这么快。”操海群感慨。迅速集结起一大批具有一线经验的专家教授,得益于安徽农业大学布局全省的70余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50余名产业联盟首席专家、300余名中青年专家组成的农技推广团队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扎根在“三农”一线。
常年在一线,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技术经验,更重要的,是情怀。
“由于知识技术经验匮乏导致重大损失的养殖户,太多了!”说到这里,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桂军一声叹息,“庐江县有一家养鸭户,仅凭经验养殖,前两年,鸭群一开始小规模出现病死时他没有在意,直到出现大规模病死才心急如焚。等他红着眼睛找到我们的农技人员时,已经晚了。”
因此,编写《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时,王桂军认真梳理总结了32年在一线开展动物疫病防治的经验。“养殖模式在进步,动物疫病也在变化,防控理念更要与时俱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给养殖户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预防高于一切。”
“这是咱们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的好机会!真希望那样令人痛心的案例不再出现。”王桂军还有一个期盼,希望广大农技人员能够认真研究系列丛书,他们一个人学会了,就能教会一批农民。
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华斌也常年在“三农”一线从事培训服务工作。前期调研中,他注意到了一些长期不被关注的问题,“不少乡村管理人员公文写作能力不强。还有不少乡村,缺乏档案管理意识,短了看,给工作添麻烦,长了看,村史何以保存?”
编写《乡村公文写作与档案管理实务》一书时,王华斌反复强调“编好再找对象就晚了”,前期一定要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深入收集乡村管理人员及村民问题,过程中一定要少讲高深理论,多讲案例、多讲经验教训,保证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
他期盼这套丛书成为农民身边“永不落幕的农技指导”,书也许会过时,但是二维码对应的内容却可以不断充实更新。
“希望这套书既能够顶天立地,也能够铺天盖地。为农民编书,攒劲!”王华斌笑着说。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