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

    新经济“搅动”就业市场

    作者:盘和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02版)

      日前,某职场社交平台发布的最新人才流动报告显示,当下求职环境竞争加剧,新经济崛起带动一批新行业机会出现,成为新的就业岗位主要提供者。

      当前就业市场正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房地产、教培行业的就业吸纳力有所缩减,而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新生物医药、电商新零售等行业,正成为人才供需两旺的领域。互联网行业依然吸纳了大量人才,但相较于前几年,热度有所下降。这些迹象与当前经济模式“脱虚向实”的大方向相契合。新经济对就业的带动将是长期的,不过,新经济内部结构也在调整中,与实体制造业相关的行业将成为未来人才供需的新高地和新焦点。

      从新经济的区域维度看,当前北上广深和杭州仍是新经济人才需求的主力城市,且薪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如前述报告显示,深圳新经济薪资水平提升最快,杭州和深圳成为90后最愿意留下的城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新经济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其就业岗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大城市在人才待遇方面正在持续做出调适。未来城市的活力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经济主导的发展模式。

      新经济成人才吸纳“大户”,提供了不少高质量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新经济就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备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领域的“35岁现象”。“35岁现象”的存在,让员工难以培养长期敬业精神,在执业过程中短视,偏向追求短期利益,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就拿当前渐成主流的智能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制造业行业来说,它们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工艺的沉淀,而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比如芯片产业的研发周期至少10年以上,生物医药亦如此。团队的稳定性是实业研发的基础,没有持续而稳定的人力资本支撑,这种研发是不可想象的。

      之所以出现“35岁现象”,其中一大原因是不少企业内部管理多是目标任务导向,采取分成模式来提高积极性,忽视了团队稳定性。而今,新经济的主要构成已经从互联网渠道领域转向实体产业领域,因此新经济企业有必要调整企业的目标导向——由消费分成模式转向技术研发模式,为劳动者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

      经济学常识说明,人才和新经济发展易形成正向循环。当前,新经济人才的区域集中,客观上造成人才供需区域性不平衡的局面,并带来未来新经济的发展更加趋于集中的结果。因此,要适度平衡人才分布,二、三线城市需通过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福利保障来吸引人才。

      “脱虚向实”大背景下,人才供需向实体经济制造业倾斜,新经济初步具备了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特性。为此,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当因时制宜,在吸引人才方面要关注人才就业体验,消除人才就业的后顾之忧。对作为人才培养方和供给方的高校来说,也应进一步自我优化。

      互联网主导的新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以程序员和销售员为主,眼下,实体经济需要更多工程师甚至科研人员。这种转变意味着,在人才培养中要提供更多获取实际操作经验的机会,而后者多从工厂车间、实验室等中来。因此,有必要加强产学研融合,推动新经济适配人才的培养。

      相比互联网企业,制造业企业更加依赖专利成果,而非经营模式。一边是制造业企业不断上涨的专利需求,一边是不少院校存在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瓶颈。对此,可通过释放院校专利给企业的方式化解,同时企业也可以雇佣院校科研人员,分享科研成果,有偿使用科研器材,从而实现院校、人才和企业的共赢。

      (作者:盘和林,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