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星期一

    育种“候鸟”,心无寒冬

    讲述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陈东升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07版)

      【一线讲述】

      在外人眼中,小麦育种很神秘,实际上,这真是个苦差事。春小麦育种,绕不开的就是南繁加代。在北方冬天没法种植的时节,到海南等温暖的地方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从而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

      每年秋季,刚刚在宁夏忙完收获季的育种“候鸟”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数箱育种材料,开启为期四个月左右的南繁加代育种。每年试验地都不固定,从租地、播种、做杂交到收获,所有环节都得自己动手。在我们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

      说起宁夏小麦育种,不能不提已故的裘志新老先生。在云南元谋县南繁时,当地老百姓曾开玩笑说,“不愿意”租地给裘志新,因为从小麦出苗到收获,他几乎每天都泡在田里,田间过道被踩得像铁板一样,犁地都很费劲。为加快育种步伐,裘老选择“宁夏—云南—海南”一年三代的加代方式,终于培育出宁春4号,比原需时间缩短了4年。

      过去,南繁育种的条件还非常艰苦,小麦育种工作者喜欢随身带一根竹竿。下地,可以防野狗蛇虫骚扰、挑起倒伏的小麦;立着,是科研工具,可以挂诱虫器,成本低廉;横着,当扁担用,把选收的麦穗挑回住处;挂着,相当于置物架,能晾晒好多衣服。

      党的十八大以来,育种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12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在云南和海南租赁土地,立项建设宁夏南繁育种基地。在宁春4号之后,宁夏小麦育种工作者先后通过南繁加代选育出40多个宁春号小麦品种,现在每年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

      总书记嘱托我们种业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我们要沿着老一辈开创的路径矢志创新,让农业“芯片”加速更新迭代。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陈怡、王晓樱、王建宏、张文攀、王胜昔、严圣禾、龙军、赵嘉伟、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杜克成、刘军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