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的中法成都生态园内,罐车穿梭、机器轰鸣,多处工地正有序施工。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即将在这里投用,填补西部地区机动车排放权威认证的空白。
龙泉驿区是成都汽车产业的集聚地,拥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等10余家整车制造企业和300余个关键零部件项目,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这个重点实验室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成都汽车全产业链价值。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硬约束下,成都提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和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需要。
一个龙头企业吸附一条产业链
在成都金堂县淮州新城,通威太阳能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手左右腾挪,智能运输机器人穿梭不停,电池片从生产线末端输出后,马上就被运出了车间。
“我们和下游公司同在一个工业园区,电池片生产好后,立即就可以拉过去,效率大大提高。”该公司副总经理翟绪锦说。
作为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通威太阳能落户金堂,不仅奠定了当地发展光伏产业的基础,更带动了上下游企业集聚。多家企业相继落户,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去年以来,成都启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确定20个重点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目前,相关产业运筹的“路线图”已经全面铺开。
天府新区持续提升算力服务、技术研发、适配测试等功能,已适配本地企业500多家,正加快打造以先进计算为特色的全国大数据产业高地;新都区依托关键“链主”成飞,集聚优质项目42个,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天府国际生物城聚焦生物技术药等细分赛道,构建起涵盖从靶点发现到产品上市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
产业的集聚,不仅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还为城市空间产业布局科学化、组团式、内涵式发展创造了条件。成都坚持产城融合,突出职住平衡,正加快推动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一条产业链适配一套“政策工具包”
为深入实施建圈强链工作,成都组建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市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形成“1个发展规划、1张产业图谱、1套专项政策、1个创新平台、1份企业名录、1个品牌会展”的“6个1”工作机制。
携恩科技是成都无人机产业链上一家做运营服务的企业,仅无人机上下游就涉及上百家企业。公司总经理刘洋表示:“‘链长制’相当于搭建了一个以政府信用背书的交流平台,让‘链’上企业可以更充分交流,更快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一条重点产业链适配一套“政策工具包”,这是链长制带来的切实变化。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研究制定《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努力为市民群众供给更优生态产品、创造更多生态福祉。
在链长的全力推动下,目前每个重点产业链均组建了1支由链长牵头的项目工作专班。成都按照“一链一基金”的思路,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20个重点产业链子基金和若干产业细分领域子基金,突出重点引资支持产业建圈强链,建好用好“产融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财政资金、政府性投资基金与各类创投资本、银行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多元投入的投融资体系,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提供精细化金融服务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成都全市签约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110个,总投资2492.63亿元。接下来,成都还将持续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精细化梳理和审批流程优化改革,全力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对产业发展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产业转型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有光就有电,现在指示灯是灭的,但只要把帘子一拉开,电马上就来,指示灯马上就亮。”在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正在向陆续到访的企业代表们介绍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市场前景。
在成都,像中建材这样瞄准“新赛道”、向创新要价值的企业越来越多。
3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成都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既要生态颜值,也要经济价值。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都在行动。
成都坚持“龙头”引领,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壮大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全力推动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优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我们大力发展光伏、锂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持续推动全市产业体系向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排放更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立、提、破”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立”就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树立未来发展优势;“提”就是夯实产业主干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破”就是聚焦节能降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