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7日 星期日

    “种子”收获时

    作者:黎明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7日 11版)

        曹益,借用“三峡种子基金”1万元发展紫秋葡萄种植产业,现葡萄年产量达10吨,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4万元。

        罗屏,借用“三峡种子基金”2万元发展面粉加工产业,现年收入20多万元。

        苟光莉,借用“三峡种子基金”10万元成立汐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两个大型蛋鸡养殖场,每天产蛋近4万枚,年产值400万元以上。

        陈其锋,借用“三峡种子基金”3万元种植梨树10亩、桃树5亩、桂圆和柑橘5亩,目前仅梨一项的年收入就达到4万元。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为助力金沙江下游库区脱贫攻坚,推动库区移民后续发展,支持移民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探索更精准更有效的帮扶模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逐步能致富”,三峡集团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方式和运作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设立“三峡种子基金”,全方位多形式帮扶库区群众脱贫致富。

      自设立以来,“三峡种子基金”累计为宜宾市金沙江下游库区屏山县、高县、江安县、长宁县、叙州区、翠屏区、南溪区等县(区)的移民村捐赠1200万元,惠及2000余户贫困户,3万余人受益,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据宜宾市扶贫开发协会副秘书长罗永康介绍,“三峡种子基金”的资金投放率保持在90%左右,到期回收率达99.9%以上,资金平均滚动3.1次,累计滚动3000余万元,实现了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式转变。经过多年探索,“小种子”迅速成长,撑起金沙江下游库区产业扶贫的绿荫。

      作为一名摄影师,在“种子”收获的季节,我深入金沙江库区,用镜头对准“三峡种子基金”受益人,拍摄他们与土地、产业的关系,采用环境肖像摄影的方式,用人造光源营造仪式感,让每一个基金受益人处于其产业收获的环境之中,让他们与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这些“种子”对话、凝视——或许是他们种植的果实;或许是他们养殖的牛羊;或许是他们生产的面条、茶、酒等。我希望用相机一一记录下这些“种子”收获时他们的真实状态,用影像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留下一份视觉文献档案。

      (撰文/摄影:黎明,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