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轮疫情的防控难点在哪里?上海作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对疫情实行“动态清零”的难度有多大?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市工作组专家梁万年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针对上海本轮疫情防控的焦点问题予以详细解答。
当前重在防止疫情市内扩散
据专家介绍,奥密克戎BA.2是上海此次疫情的主要流行株,传播速度比德尔塔等以往新冠病毒变异株都要快,隐匿性特别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人占比非常高。
“目前,上海绝大部分社区都有病例,已经是广泛的社区传播,意味着靠抗击德尔塔的方式来抗击奥密克戎有很大难度,必须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梁万年表示,目前上海面临三条防线的压力:防市内扩散、防溢出、防境外输入。而最为重要的,是防止疫情在上海市内的扩散和反弹。
“2500万人的城市,大家要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某一个动作,可想而知,不论对政府、防疫人员还是广大老百姓,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梁万年看来,除了对抗病毒对生命健康的危害以外,如何有效地保障城市的运行和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也是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疫情防控的重要命题。
动态清零是上海抗疫的最佳方案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进行动态清零的意义何在?是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梁万年指出,动态清零是我国抗击疫情的总方针,也是从2020年以来形成的一套战略性打法。“事实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实际,也是中国当前抗击疫情的最佳选择。其核心内涵是,出现病例或疫情以后,能够快速地发现、围堵、切断传播链条,最终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使疫情不造成持续性的传播。”
不过,梁万年也指出,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完全的零感染。“动态清零的精髓是快速、精准。快速的核心,就是面对不同的变异株,要比它跑得更快。上海现在的情形,也是要同奥密克戎变异株做时间上的赛跑,以快治快。”
当然,精准的前提是有效。必须精准地查到感染者,识别密接者、次密接者,防止更加隐秘的传播,以保证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必须精准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从而进行临床救治,真正实行一人一策。“最重要的,是精准平衡疫情防控和正常的生产生活与经济发展。”梁万年强调。
“要做到这些,就要真正把有关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地落实。”梁万年表示,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但只要在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这三个方面措施到位,仍然可以实现动态清零。
如今,上海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都是围绕上述三个环节开展的。在梁万年看来,动态清零仍然是当前上海抗疫的总方针,必须坚定地执行。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
当前,不少人对奥密克戎的认识不够,认为它和“大号流感”差不多。那么,如何看待奥密克戎对生命健康的危害性?
梁万年一再强调,奥密克戎变异株不是“大号流感”,更不能认为现在的疫情是流感化的疫情,两者有明显不同。其中,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隐秘性更强,更容易造成大范围传播。“从全球流行过程来看,奥密克戎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总体上比流感高,特别是老年人群的病死率要高出几十倍,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甚至要高出近百倍,死亡年龄从0岁到100岁都有。随着时间推进,稍有不慎,奥密克戎就会对脆弱人群造成很大的健康损害,同时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而且,奥密克戎始终在变异,变异的方向不明确。在当前如此大范围的流行和传播背景下,如果往坏的方向变异,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会更大。”梁万年补充道。
紧抓时间窗口,形成抗疫合力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梁万年表示,“不同的理念决定了不同的策略”。我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决执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采取了坚决措施围堵疫情的传播,而有的国家和地区则失去了动态清零的窗口机会。
当前奥密克戎很重要的一项特征,是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高。据梁万年等专家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新冠病毒变异株本身的特点,使奥密克戎BA.2所致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于德尔塔等其他变异株;第二是接种新冠疫苗后,一部分人即使感染也没有症状,这是防控的效果;第三是早发现、早干预的措施阻断了病程发展,有效避免了症状的出现,这也是防控的效果;第四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指南,科学合理地判定为无症状、轻型、普通型、重症、危重症、死亡等,这也需要予以关注。“不过,随着疫情进展,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正因为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速度太快、传播力太强,一旦不采取干预措施,就会出现指数性增长,而感染的人却不一定马上出现症状。“为什么要一遍遍地进行核酸筛查?还是想‘捞干净’,把可能的传染源全部查出来。”梁万年解释说。
从专业角度看,目前上海疫情态势仍处在高峰,报告病例数高位增长,高位社区传播,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整个防控形势极其严峻复杂。“但是,还没有呈现指数性上升,这表明采取的措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梁万年表示,现在仍然处在实行动态清零的关键时刻,疫情防控正在胶着状态,不进则退,因此,“要紧紧抓住时间窗口,紧密地形成合力,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做好个人防护,相信很快就会出现曙光”。
(本报上海4月10日电 本报前方报道组:记者靳昊、章正、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