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PCC发布AR6 WGI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许多观测到的变化前所未有。气候变化正在给不同地区带来多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而加剧;如果现在采取积极行动,气候变化的许多最可怕的影响仍然可以避免。
2.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强调科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要实现将温升控制在一定水平需要快速、深入和持续地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并大幅减少甲烷等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3.气候学家真锅淑郞和哈塞尔曼获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大气与海洋科学领域首获物理学奖,必将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4.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气候变化与健康特别报告》,建议优先考虑具有最大健康效益的气候政策。报告强调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和其他气候变化事件正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害,各国必须大力作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实现有益健康的绿色复苏。
5.中国政府和科技界合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气候变化白皮书、蓝皮书和绿皮书相继发布。
6.气候变化造成极端事件频发,破纪录热浪的发生概率增加,热带气旋将可能向中纬度地区扩展。
7.气候翻转因素会引发高风险,大西洋洋流系统可能正在接近气候临界点。超过这个阈值可能发生实质性的不可逆转地向弱模态的转变。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还影响全球天气系统,它的潜在崩溃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使欧洲大幅降温,并对热带季风系统产生强烈影响。
8.中国气象局建成我国首个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其观测要素涵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CO2、CH4、N2O、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7类温室气体。
9.各国最新气候承诺将使21世纪末全球温升降低到1.8℃。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到2040年左右达到峰值,而在长期净零排放路径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23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在21世纪中叶稳定下来。
10.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反弹,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几乎已恢复到疫情暴发前水平。
(本报记者崔兴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