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
治病救人、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别看我们村卫生室小,发挥的作用可大呢。
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医,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长阳。
1966年,赤脚村医覃祥官在长阳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社。但因人烟稀少,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医疗条件差,因病致贫比例达32.4%。
乡亲们看病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高中毕业时正逢宜昌市实施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计划,上学期间每年补助学费和生活费,毕业后回当地村卫生室工作。工作满5年,可在本县内调动,还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
我毫不犹豫报考了定向委培计划。去年3月,我回到家乡花桥村,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医。
起初,老村医带着我给村民看病,现在我可以独立坐诊。有一次,村民胡奶奶血压升高,头晕目眩,情况危急,我赶紧给她喂药降压,缓过来的胡奶奶说,要搁以前,去镇里看病得走半天山路,病都给耽误了,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关键时候还能救命。
除了坐诊,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入户巡诊。背上药品、医疗设备走村串户,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随时跟踪查询他们的健康状况。上门卫生科普前,村民往往“小病忍、大病拖”,现在他们越发注重日常预防和身体保健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卫生服务。宜昌市有1373名和我一样的大学生村医,其中909人已上岗,“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
去年11月,我自学通过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亲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乡亲们,我选择留下来。
(本报记者夏 静、本报通讯员刘 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