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5日 星期二

    30天,荒滩上建起“生命方舟”

    作者:本报记者 董 蓓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5日 02版)

      电压指示表表针指向11千伏,红色合闸指示灯亮起,3月29日,随着香港中华电力高压电源引入,位于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即将正式完工。

      30天,建成5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特殊医院,没有先例可参考。工期紧张、连日大雨、地质条件复杂、临建设施缺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两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为着“中央援港、同心抗疫”的共同使命,逆行驰援河套工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生命方舟”。

    争分夺秒,“先生产,后生活”

      落马洲河套地区鲜有人烟,没有酒店、民居可以租用。为和时间赛跑,日常生活区还未来得及搭建,建筑工人们就已开拔至项目工地,投身到这场硬仗之中。

      中建钢构工人陈春召,便是建设者大军中的一员。工人们没有休息区,只能睡帐篷,很多帐篷都搭在了还没有浇筑水泥的淤地之上。“我们刚到这时,这里啥也没有,晚上大家挤在18人的帐篷里打地铺。”陈春召向记者讲述,他住的帐篷下面没有“打灰”,一下雨帐篷里像和泥一样,被子也被打湿了,盖在身上又沉又冷。

      不仅雨天不好过,晴天也十分难挨。“有几天轮到我上夜班,白天得补觉,可太阳出来后帐篷像个大蒸笼一样,闷热得根本睡不了人。我和几个工友就把铺盖搬到外面的阴凉地儿,露天躺一会儿。”陈春召说。

      临建的匮乏,仿佛回到了60多年前的石油大会战时期。“刚来那几天,水电还没接通,干了一天活儿下来,澡都没法洗就直接睡觉了。”直到三天后,各工区开始搭建洗漱间,陈春召才洗上到这之后的第一个热水澡。

      而临时搭建的简易洗漱间对于上千工人来讲,仍是“一间难求”。大家晚上十一点多下工,已极度疲惫了,洗澡有时还要排队排到凌晨。

      就这样,工人们一边抢工期,一边盖生活区,咬牙撑过了最艰难的初期。之后几天,10人一间的活动板房搭建完毕,不必再住帐篷,更多淋浴房、洗漱间、移动厕所相继启用,生活区功能逐渐完备。

      “建应急医院可以减轻香港那边的抗疫压力,我想为这件事出一点力。现在医院已经开始铺草坪,再过几天就要完工了!”陈春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期待。

    栉风沐雨,不畏艰险“抢时间”

      工地缺少基建,所有的人员、物资、设备都通过唯一的一座桥进出,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河套地区本就是滩地,而连天的阴雨,让路况变得更加糟糕。

      下雨天不仅道路泥泞,还有积水,有的水坑深得像鱼塘一样。运输材料的大货车轮胎陷进泥里,车上的钢材只能靠人力搬运。夜晚的风雨中,运输车的车灯将工地照得通明,工人们披着雨衣,喊着号子,合力将一件件两米多高的钢结构从车上卸下,踏着淤泥扛到施工点。

      “当时没有正式的路,都是大家用脚蹚出来的土路。”中建装饰所属中建深装项目安全负责人徐佳宸描述着施工现场的路况。大雨一下就是好几天,工地有些地方的泥浆能没过小腿,大家硬是踩着泥浆干活儿,有时一脚陷下去鞋子都拔不出来。“这可算是真正的‘水泥路’了。”徐佳宸打趣道。

      雨天施工进度本就被拖慢,雨水还会导致电线跳闸,需要电工抢修。“因为无法确定问题出在哪,电工们冒着雨,一个工区一个工区地排查,涉水维修。”徐佳宸说,所有施工都离不开电,工人们等得着急。下雨维修电路安全风险更高,又着急怕延误工期,直到发现故障点,重新接通电源,大家才如释重负。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昭示着徐佳宸的另一个身份——驻港部队退伍老兵。徐佳宸对香港有着特殊的感情,此次毅然重披“战衣”,回到香港参与援建。

      “我转业后参与过深圳三院应急院区的建设,这是第二次参与应急医院建设,但是这一次任务更加艰巨,既然来了,就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这几天生活条件大有提升,能把心思全部放在生产任务上,干劲儿更加足了。”徐佳宸说。

    夜以继日,展现“中国速度”

      早一日竣工,应急医院就能早一天救治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的病人。高峰期1.4万余人同步施工,车流量达2883车次,1天完成4.3万平方米的场平,3天完成1.6万多方混凝土浇筑,5天完成4000多个箱子拼装……近两万名工人夜以继日,早晚班轮换24小时不停工,展现着“中国速度”。

      中建科工工人李荣清3月8日来到工地,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到晚上十点多下工,20多天来从未停歇。

      “刚开始没那么多人手,我们就多干一会儿。工期紧,能赶就尽量往前赶,累一点不算啥。”用手套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李荣清转身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1993年参加工作的李荣清,做这一行已经快30年了。“我来之前就听说这里条件比较艰苦,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此前,李荣清就曾参与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如今又来香港援建应急医院,“不管是去哪里,都要把任务做好、做完,来了之后从没想过要退缩。”

      负责钢结构焊接的陈春召师傅也是如此。雨天施工时,即使穿着雨衣身上也会被淋湿。“这还不算什么,更难的是,雨水淋到手把焊,容易导电,双手被电流电得发麻,手把焊都握不稳。”即使这样,陈春召也从未言苦,更没有因此耽误工程的进度。

      晨光熹微,一面五星红旗在落马洲上空迎风舒卷。红旗下,工人搬运的号子声、机械作业的轰隆声、货车穿梭的鸣笛声,此时交织成一首激昂的协奏曲。

      天亮了。

      (本报记者 董 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