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冬奥会申办和筹办工作,作出“要积极谋划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将举办重大赛事同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做好冬奥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根本遵循。“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也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冬奥会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大领域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厚遗产。今天,北京冬奥“后效应”正在稳步释放。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用好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带来的宝贵遗产?怎样将“双奥之城”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惠及民众的长期福祉?如何以包容、普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系统梳理北京冬奥会遗产及相关经验,积极探索北京依托冬奥遗产资源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课题组深入调研分析,形成此研究报告。
普及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做强冰雪竞技
从大众冰雪运动的普及情况看,当前各类冰雪赛事和活动繁荣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的品牌效应显著提升,未来应重点推动冰雪运动影响力向更广群体延伸。
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北京市快乐冰雪季”在2015至2021年间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活动2万余场,参与人次超过3100万。可以说,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基本满足大众需求的冰雪活动矩阵和场地设施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未来,应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参与冰雪运动的活动组织和硬件保障。一方面,激发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使校园和社会青少年冰雪运动成为群众性冰雪运动的亮点与特色。另一方面,围绕残障群体参与冰雪运动的特殊需求,不断完善冰雪场地设施和冬季健身设施建设,为他们参与冰雪运动创造更为理想的硬件条件。
从冰雪产业发展形势看,科技冬奥与场馆可持续利用有力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促进冰雪经济与多种产业形态融通发展。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建设中,积极贯彻冬奥遗产前置化理念,通过功能设计和系统规划带动赛区实现了冰雪竞技和群众冰雪运动的双维度发展。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遵循“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定位,已建成冬季体育用品和高端装备器材保税仓库,以及北京最大的户外滑板和攀岩场。随着冰雪经济与健身休闲、特色小镇、主题会展等领域持续融合发展,冰雪消费人次和相关收入快速增长,冰雪产业有望成为未来支撑城市经济双循环的重要着力点。特别是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具有落实国家战略和履行申办承诺的重要意义,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板。
从冰雪竞技发展成就看,我国冰雪竞技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冰雪项目成绩显著提升,未来应进一步扩大专业性冰雪运动赛事的规格和影响力。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队斩获的金牌及奖牌数量实现飞跃式增长,雪上项目奖牌总数增长尤为突出。冰雪运动注册运动员数量迅速增长,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着眼未来,北京应着力举办更多高规格、高品质的冰雪赛事,为国内冰雪运动员成长提供优质平台,在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扩大冰雪竞技国际影响力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冬奥遗产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功能与品质。
“双奥之城”的特色化功能进一步彰显。通过落实《奥林匹克2020+5议程》,北京冬奥会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工作组,针对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赛事转播团队和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防疫要求、标准和措施,确保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全举办。在筹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过程中,北京始终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办好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东方智慧和北京方案。作为国际上唯一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应充分发挥在场馆建设和赛事服务等方面的宝贵经验,积极引进“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冰雪运动等领域的国际体育赛事,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顶级体育赛事品牌,不断为奥林匹克运动、全球体育事业发展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
北京与其他赛区城市间的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深入,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实现共建共享。为推动冬奥城市间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京张高铁延庆支线正式通车,新建太锡铁路太子城至崇礼段全线贯通,延庆和张家口实施国道合并与升级改造工程,实现赛区铁路、公路高质量连接。以冬奥场景为重点的5G通信基础设施将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应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5G基站建设取得突出成果,实现冬奥核心区和重点功能区5G网络全覆盖。在京张医疗全面协作发展的总体框架下,两地在医院项目合作、公共卫生协作、健康扶贫支援和跨区域专科联盟等方面应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绿色办奥和可持续性创新发展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点及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北京市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并完善配套建设,清洁能源在冬奥会赛场和城市电网中的技术应用创造了冬奥历史上的绿色奇迹,同时也为赛区城市之间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京张地区通过协同共治,空气质量和流域水文生态显著改善。大气污染区域联动防治体系通过制定分类、分地区、分时段、分通道的精细化防控,有效降低污染程度,缓解污染物积累,治污成效十分突出。京张治沙覆绿成效显著,通过开展一系列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防风固沙建设工程,针对植被保护、退耕还林、人工造林、草地治理等综合施策,大大减少了京津冀地区沙尘侵害发生次数。未来,北京市应重点开展环境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登记工作,恢复重要历史水系,全面提升生态修复和保护水平。
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有利于实现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承诺。冬奥场馆超低能耗低碳工程建设凸显示范效应。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和区域性工业遗产,通过对比赛场地、照明设备、功能房间等实施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夏奥场馆的“水冰转换”“陆冰转换”,既避免了新建场馆带来的碳排放,又为赛后多项目广泛应用、多业态经营奠定了基础。北京市还有望在碳补偿方面取得更多积极进展。北京市政府已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林业碳汇量监测与核证工作,将产生的碳汇量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奥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为基础,北京市应进一步推广数字化技术,形成个人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以此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持续建设包容性社会,全方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扎实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在社会层面深度培育并根植奥运精神。目前,奥林匹克教育教材开发工作有序推进,多层次的奥林匹克教材体系初步建立。一方面,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研发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和《残奥价值观教育》等权威教材,其中文版首次引入我国。另一方面,我国体育公共治理部门面向少年儿童和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加大了奥林匹克知识和冬季运动项目普及类教材的开发力度,“北京2022”全国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的“奥林匹克读本”等系列丛书引发强烈反响。未来应着力开展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体系更加完整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使奥运精神理念和相关知识在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强化。
不断丰富冬奥文化系列产品与活动,持续完善冬奥文化传播与服务体系。冬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丰富,16类5000余种冬奥特许商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使冬奥文化产品的结构和类型更加多元化。冬奥文化传播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线上官方新媒体平台互动频繁,冬奥纪实频道覆盖近3亿电视观众,“全球之声”海外电台在17个国家19座城市通过10种语言传播冬奥声音,线下冬奥宣讲活动走进全国逾100所高校,共同营造了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未来,应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文化衍生品、冰雪文化音乐作品、冬奥冰雪题材影视作品和新媒体短视频作品等为抓手,在诠释冬奥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进一步扩大冬奥人文交流成效,拓展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北京冬奥组委和相关社会组织在人文交往活动中融入北京冬奥会元素,通过国际传播渠道扩大北京冬奥会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官方会议及各类民间交流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单项组织、国际奥协等国际体育组织的工作联系。未来应扩大与奥林匹克运动强国,特别是冰雪运动强国的友好交流,派员考察往届夏奥会、冬奥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情况,在体育赛事交流中促进多元化的国际地缘互利合作。
促进奥运精神和体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带动社会文明全方位提升。在北京冬奥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公众冬季运动意识显著增强,冬奥主人翁意识大幅提升,在养成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传承,志愿服务标准更加成熟规范。目前“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突破400万人,志愿服务事业日益勃兴,成为弘扬首都文化、培育志愿服务精神的新典范。未来应以包容性理念为核心,以无障碍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工作为抓手,在全社会提升适老、扶幼和助残意识,使各类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双奥之城”为公共体育服务带来的便利条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氛围。
(作者:白宇飞,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教授;冯珺,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讲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