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丰富食物品类 保障美好生活

    作者:刘培功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3日 07版)

      【专家点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2018年9月,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着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一幕,深深刻在人们心里。

      “大食物观”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实上,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背后是总书记对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的一贯重视。一方面,“大食物观”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进一步保障肉、蛋、禽、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大食物观”提示我们在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前提下,面向整个国土要食物,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十四五”时期,切实树立和落实“大食物观”,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只有把各地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充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只有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才能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因此,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要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顺序,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属性优势;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探索田长制的权责清单制度,织牢织密耕地保护网。

      加快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方面,要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原则,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比如,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热作农业、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充分利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丘陵山区、南方冬闲田的耕地和光温水资源,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生产。再如,坚持绿色生产方式,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优势,不断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广大农民朋友挑上“金扁担”,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绿色种植与健康养殖等技术的创新研发,统筹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河湖、海洋等资源,拓宽资源利用和食物来源。在功能食品开发方面,围绕功能食品制造关键技术、食品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健康功能作用等加强开发研究,充分挖掘“药食同源”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各类食材的营养保健功能,推动健康食品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建立健全、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智慧农牧渔场,保证食物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管,做到全程可追溯。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推进相关产业开发,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刘培功,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慧、高建进、陈晨、杨珏、王胜昔、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