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盖笑松,是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今年3月,吉林疫情突发,我驻校投入校园疫情防疫工作,被任命为学生9舍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整栋宿舍楼500多名学生的日常起居,体验到了抗疫的辛苦和紧张。
3月11日晚,在接到驻校抗疫通知后,我只带了两身内衣和几个水果,悠哉悠哉地住进办公室,打算过几天闭关读书的清闲生活。
可现实却和预想的完全相反!3月15日,学校开始实施静态管理,要求学生们留在宿舍楼并减少流动,学校党委决定成立“学生宿舍临时党支部”。我和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陈欣老师成了9舍的“大家长”,学生吃饭、用热水、就医用药、检测、购物、消毒、控流……样样都得管起来。
学校的后勤保障流程也被完全打乱,我所在的自由校区每天需要供应14000多名学生的三餐,还要分包计数、装车运输、卸车分发到十几栋宿舍楼。
可是,为避免疫情流入,很多后勤员工还被隔离在校外,人手不足。实行道路交通管制后,食材供应也需要更多时间。食堂一位师傅念叨“整天一个劲儿地炒”,我听着又想笑又觉得心酸。后勤管理团队更是恨不得掘地三尺,才勉强凑齐人手和物资。
第一天晚餐,临时书记们担心天气冷,人力和用车不足,饭菜运送慢了会凉,就自发开车前往餐厅帮忙。历史文化学院书记杨善玲拎起二十几盒盒饭,边往外跑边喊:“装我车上,我车里空间大!”同学们,那一个个小小餐盒的温度里,都藏着老师们的深情呀!
为了快捷沟通和接受任务,我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书记微信工作群,“书虫”们都变成了手机控,几乎每两三分钟就要刷一次屏,一条也不敢错过,一刻也不敢耽搁。
每餐,组织各楼层分发完餐盒后,早已错过吃饭时间。有学生关心地问“老师,你们吃了吗”,才想起自己也是要吃饭的人;很多驻校女老师的孩子只有两三岁,可不得不把孩子扔在“后方”,因为要把时间给别人的孩子;师范大学女学生多,很多男书记白天值守在女生宿舍门卫室,都不敢喝水,因为没有男厕所。
深夜,等学生们睡进温暖的被窝,临时党支部的书记们才能回到各自的办公室,窝进沙发或简易折叠床。教学楼的供暖条件远不如学生宿舍楼,所以经常是“铁马冰河入梦来”,可这短短的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却是如此宝贵。
在防疫工作情况通气会上,校领导们不再称呼我们为“同志”,而是“战友”。我说起话来也不像讲课时那样慢条斯理,而是像阵地上的连长一样发布指令:全楼核酸检测,六楼排队下楼,五楼走廊站队,四楼寝室内穿衣准备……
最后,我还想以心理学教师的身份说一句,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在经历过这场抗疫后,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富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本报记者任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