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文艺的人民性特别是网络文艺的人民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中国新文艺发生之日起,人民性及其相关问题就成为中国新文艺叙述的重要话题之一,并贯穿中国新文艺发展史全过程,集中体现在文艺为谁写、谁来写、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上。可以说,人民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建构和现实实践,是中国百年新文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西方文艺的根本所在。
党的一系列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深入贯彻,使得文艺的人民性及其相关问题更为清晰明了。整体而言,中国新文艺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五种关系,即人民性与中国性的关系、人民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人民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人民性与精神性的关系。以上五种关系基本概括了中国新文艺人民性的内在特征和外在形式,而且适用于评判网络文艺的人民性问题。
大部分研究者在阐释网络文艺的人民性问题时,着重强调了网络文艺的开放性、自由度和匿名性,从而使文艺创作主体、文艺创作内容、文艺审美形式和文艺创作的大众参与发生了新变化。或者说,网络文艺的人民性问题与网络作为新的文艺传播媒介和载体独有的特性相关。例如,网络文艺的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职业文艺工作者,普通网民也可以在网络空间独立创作文艺作品,因而网络文艺相比传统文艺更具人民性。同时,网络文艺的审美形式和表述方式也更为多元化,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门槛不高和易于操作的文艺叙述形式。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和新媒体切实强化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但这仍属于网络文艺创作的外在载体和形式问题,关于网络文艺的人民性的内在属性、本质和精神问题仍然没有阐释清楚。
描绘出不同个体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心灵轨迹
阐述网络文艺的人民性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何为“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把握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描绘出不同个体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心灵轨迹。因此,网络文艺要将自己的创作目光聚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人民大众,从中感知他们与宏观历史的律动,感受宏大历史下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
网络小说《大国重工》作者齐橙认为,讲述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的重心应该放在工人、工厂和工业上,其中塑造中国工人典型形象是重中之重。因为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的主体是工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众多敢于奋斗、勇于担当、善于开拓的工人兄弟,他们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源泉。另外,“工人”不仅是单一、具体的人物形象,而且是围绕工人聚合成的一组群像,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管理者都与“工人”发生着直接联系,他们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中的命运共同体,是参与、推动和见证中国工业发展奇迹的人民。只有塑造出鲜活的典型工人形象,才能讲好关于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故事。
北京冬奥会期间,以普通百姓投身冰雪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艺作品广受关注。全国各地的人们,受到赛场上冰雪健儿拼搏精神的感召,纷纷“触电”冰雪运动,基于气候条件,创造各种的可能性,领略冰雪运动带来的快感与乐趣。“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具体行动实现的。网络文艺发挥自身“特长”,记录下了这一切,让世界了解中国普通百姓投身冰雪运动的热情和信心。
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网络世界开展文艺生活、享受精神食粮。网络文艺创作理当以人民为叙事重心,让人民成为文艺的主角,传达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人生志向、情感世界和生命体验。这是根本原则,也是发展方向。
既延续传统文脉又关注当下现实
网络文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统文脉。例如,李子柒以表现中华田园诗意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在世界范围引起的轰动效应,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美学得到广泛认同。再如,根据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影视剧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物的服饰、妆容、使用的器物、居住场所和日常生活情境,展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特征。人物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百折不屈的勇气、坚守忠贞的爱情信念等,都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在构建社会精神趋向上发挥的引领作用。
弘扬传统精神之外,也要指向当下现实。关注当下时代急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也是网络文艺创作的重要使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网络文艺关注的重点。而这种变化下沉到个体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个体在家庭、事业、爱情等微观层面的新变,蕴含了人民的切身体验和真挚情感。
例如,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把普通人物的人生经历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展现了大学生、农民、个体户、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等在时代大潮中的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剧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身影,引起集体情感共鸣。同时,当代青少年也能从中了解改革开放历经的艰辛、曲折,以及对中国人生产、生活和精神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当下性还指向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网络小说《医线生机》以医患关系为主题,客观分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复杂原因,让读者能够从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温情;《彩云微光》讲述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特别关注他们长大成人后反哺家乡行为背后彰显出的现实逻辑;《特别的归乡者》《天梯》等作品呈现出各级政府、乡村干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付出的艰辛努力,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网络文艺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符合人民的期待,体现出接地气、有温度的情怀与担当。
兼顾审美品格和精神能量
以何种文艺形式恰当、贴切地表述人民的所需和所感,是中国新文艺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党的号召和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学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相声、快板、秧歌等民间曲艺形式和日常白话、口语等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样式走上前台。而网络文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间性,普通百姓以自己擅长的文艺形式表述自己熟知的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带来一些文艺形式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的问题,甚至一些低俗的文艺形式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辨识、加强监管和公正批判,在强调网络文艺的人民性和审美性关系时,关注点应该放在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与审美体验的有效融合上。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网络文艺作品以猎奇、低俗等内容博取眼球,沉溺于畸形审美,陶醉于恶俗趣味,热衷于“饭圈文化”,宣扬不劳而获、盲目攀比、追名逐利等负面价值观念。这类“跑偏了路”“走错了道”的行为,不利于清朗网络空间的营造,也不利于健康文艺生态的构建,更与人民的期待和社会的愿望相背离,遭到普遍的抵制与果断的唾弃。经过文娱行业综合整治行动的有力开展和重拳出击,网络文艺领域的风气得到明显好转。网络文艺的人民性意味着需要传达正确、科学的思想和观念,传递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精神能量。
整体而言,人民性是网络文艺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处理好网络文艺与中国性、民族性、时代性、审美性和精神性的关系,网络文艺才能获得健康发展,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拥有广阔的未来。这就要求网络文艺工作者时刻保持强烈的家国情怀,把脉人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人民的所需所感,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创新文艺表达路径,探索符合百姓需求和时代特色的审美方式,既要汇聚时代之光,又要培育精神之花,努力在广袤的网络空间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作者:胡哲,系东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史料整理与研究[1921—1949]”〔21&ZD25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