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23】
“这是我外婆家的‘特产’,自己种的青菜和萝卜。”水灵灵的蔬菜照片,李强一发到朋友圈,就引来一阵“点赞”。这是他家面馆的新食材。
“开面馆,以前没想过!我是地道的重庆人,在外务工,前些年手受伤,回到老家璧山区璧泉街道。”闲不住的李强心里琢磨,生活要稳定下来。创业!可,钱呢?地方呢?没有门路。
“别恼火!开面馆,好像璧山区就业人才中心有政策。”朋友的话李强记在了心里。他直奔大厅找工作人员咨询,“对方告诉我,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利息政府补贴,还帮我搞清楚办事流程”。
真有这样的好事?李强夹着材料,将信将疑地来到街道社保所,交了申请,走了流程。只过四五天,10万元进入他银行卡里。
启动资金有了,他又不敢“启动”。没做过餐饮的他,如何选“好口岸”?实在发愁!掏出手机,问问吧,他又联系就业人才中心。不到两天,那头回复——已经“物色”好门面,一道去看看。
“门面就在福顺大道上。”李强看了铺面,不到40平方米,临街,附近还有小区、公司和工厂,人流量大,租金公道,“比想象的条件还好喽!”
有人问他,为啥子那么幸运?“刚开始我还纳闷,是不是凑巧遇到了热心的工作人员?”后来李强一打听,可没那么简单!原来璧山近年来购买第三方服务,给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服务——免费选址、租店、招工……一来二去,李强就与工作人员成了朋友,有问题就找他们。
“对重庆人来说,‘吃小面是享受生活’,对我来说,‘做小面过上好生活’。”守着小面馆的日子,李强感觉“巴适”得很!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