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7日 星期四

    山乡巨变见证历史性成就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7日 07版)

      【记者观察】 

      “悬崖村山羊,跑山路、喝山泉水,纯天然养殖……”这些天,四川省昭觉县悬崖村致富带头人某色苏不惹忙着直播带货,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借着互联网卖到了全国,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最关心的是百姓生活。从甘肃定西到陕北高原,从井冈山老区到大凉山腹地,不管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都惦念着群众的大事小情,想着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一件件揪心事变成舒心事,幸福的笑容在人们脸上绽放。

    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南一排排蔬菜大棚间,人头攒动,村民们正为新一年的马铃薯种植而忙碌。

      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

      “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德胜村指明了发展方向,一幅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画卷由此铺展开来。

      “当总书记得知很多村民在种植马铃薯原种时,对原种和成品的价格十分关心,并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回忆说。

      有了总书记的鼓励,当年德胜村便建成300亩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大棚280个。2018年,“德胜马铃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

      “如今德胜村的微型薯早已畅销全国。全村微型薯种植农户已近200户,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近5000元。”叶润兵高兴地说。靠着马铃薯产业,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元古堆村,曾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后进村”。

      山大沟深,道路陡峭,黄土飞扬。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元古堆村,对乡亲们说:“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场以修路为突破口、打破贫困壁垒的战役很快打响。

      路子通了,眼界宽了,头脑活了,发展的希望多了。2018年,元古堆村开始筹划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围绕建设“光伏食用菌种植基地,马铃薯原种扩繁和绿色无公害当归、百合基地,自然生态村休闲旅游基地”这一发展定位,元古堆村开启了多元产业发展之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发展劲头十足的先进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速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6.4个百分点……

      实践证明,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四川省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吉地尔子家里,了解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

      “总书记看得特别仔细,问的都是家常,感觉就像自家的吉莫吉西(亲戚)来了一样。”回忆起总书记来时的情景,吉地尔子笑着说。

      “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吉地尔子继续搞好种养业,参与了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学习了种植草莓和羊肚菌的技术。

      如今,火普村建起的大棚随处可见,种植羊肚菌等经济作物,每亩能收入1万多元。火普村的日子,真的“火”了。

      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中心易地扶贫安置点,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学校、医院、商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生活舒心、干活安心,上班就在楼下帮扶车间,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脱贫户华长丰说。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马慧娟深感脱贫攻坚给乡亲们精神面貌带来的变化。“记得刚搬来那几年,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不多来往、不咋交流。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但跳广场舞的妇女寥寥无几,更别提文化活动了。现在,一到农闲时,三五十人凑在一起跳跳唱唱,幸福感融在了歌声里、舞蹈里。我们明白了,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好日子要靠勤劳双手踏踏实实干出来!”她说。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位于罗霄山脉深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万物复苏、展露新颜。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

      “在村口的小广场上,总书记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井冈山市委常委、时任茅坪乡党委书记兰胜华激动地说,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神山村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老人们生活安心,孩子们茁壮成长。

      云南省保山市所辖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乡亲们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过去,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三家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三家村健全“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抓实以规范组织设置、人员配置、硬件建设、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一线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回引4名致富带头人进班子,“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8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班子整体素质增强。

      “大家都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觉得这句话一点没错。”村民感慨。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五股泉乡西营子村,第一书记王玉兴正忙着和村民商量新的发展之计:“要继续带着乡亲们把脱贫成果巩固好!”

      产业从“单打一”变成“组合拳”,村子从“土村庄”变成“新农村”,村民由“等靠要”变成“比赶超”……在新时代的广袤乡村,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斗还在继续,精彩仍在书写。

      (本报记者 张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