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

    作者:夏锦文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10版)

      【光明论坛·温故】  

      严以修身,才能严以律己。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清廉自守的最高境界。

      “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语出明代理学家薛瑄的《从政录》。薛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被誉为光明磊落的“铁汉公”。他将官员的廉洁分为三重境界。其中,上乘境界就是“见理明而不妄取者”。其意是:明白事理,就不会任意获取礼物,这是上乘境界。其后半节的大意是,珍惜名誉,就不会随意获取钱物,次之;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轻易获取财物,则是下策。由此可见,“不妄取”者靠觉悟,“不苟取”者保名节,“不敢取”者畏纪法。可以说,不同的行为取向清晰地映射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对于为官者而言,要想成为一名好官,不能仅仅局限于“不苟取”“不敢取”,还必须增强主观自觉,形成“不妄取”的至高境界。

      其实,形成主观自律自古以来就是有识之士的人生准则。东汉名臣杨震是这方面的典范。一日,他高升东莱太守。在其赴任之途,曾受其举荐的昌邑令王密为报当年知遇之恩,“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结果被拒绝。王密以为他怕让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听后,王密羞愧难当。清朝总督于成龙也是如此。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他始终秉持清廉自律、刚直不阿、一尘不染。正是以清廉自守的人格魅力和三举卓异的政绩,他深得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器重,甚至被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杨震在“暮夜无知”中扛住金钱诱惑和于成龙为官一世始终坚持清廉,都是对为政者恪守自律的生动写照。古代士大夫尚且懂得主观自律是为政之基的道理,并能发出透彻的人生感悟,今天的共产党人更应将自律自觉作为更高境界和内在追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正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干部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从不敢腐到不想腐。”这正是“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所蕴含的道理。优秀地委书记杨善洲就是这样的楷模,一辈子为民造福,一辈子克己奉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许多人家建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但他家仍住在茅草房里,面对老屋漏雨,他跟家里人说:“我没有钱,你们要暂时克服困难,漏雨就买几个盆接一下。”有一次他下村住在一户农家,这家人觉得伙食差,对不起他,偷偷退回两角饭钱,他硬是赶了一百里夜路还了回去。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做“见理明而不妄取”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只有涵养清廉自守这一上乘境界,才不会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不会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花言巧语中迷了方向,不会在“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中铤而走险,不会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中恣意妄为。

      形成清廉自守的主观自觉,首先要做到“理明”。所谓理明,就是要弄明白并时刻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这个朴素道理。要看到手上所掌握的权力是党之权、民之权,姓“公”不姓“私”,为民则利,为己则害。要审慎地看到权力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用之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才是正途,要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始终牢记心头,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回顾党的历史和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但凡做到见理明而不妄取的上者,大多能正确理解蕴含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中的质朴道理。

      坚持清廉自守还要在思想和灵魂深处恪守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的道德信念。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要有“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反省自查态度,以一种“检身若不及”的自觉,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主动查找、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外部靠制度约束,内部靠主观自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自觉自律是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中,自觉自律一直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为人准则。今天,唯有将“廉洁乃为政之魂,勤政乃公仆之本”的品格坚守到底,将“勤廉者平安一世,贪婪者自毁一生”的警训牢记于心,才能抵挡住外在诱惑、战胜自己,才能恪守清廉自守的价值。

      (作者:夏锦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