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0日 星期四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厚植爱国主义 传承科学精神 书写育人答卷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0日 08版)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教育部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二级博物馆

        青少年学生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参加研学活动。

        2020年6月,上海药物所青年骨干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话剧《钱学森》

      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立下赫赫功绩。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2011年,在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成立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不仅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建馆使命,也是每一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从钱学森文献实物的收藏保管到学术思想的研究交流,从钱学森生平事迹的宣传展示到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弘扬,图书馆从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挖掘丰富、鲜活、感人的育人故事,将其转化为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育人素材,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地开展育人实践,从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育人答卷。

    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堂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我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2002年,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建设钱学森校友纪念设施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钱学森家属的赞同。2004年,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一座钱学森同志的纪念设施并取名钱学森图书馆。2005年5月18日,中宣部正式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建馆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自筹建起,钱学森图书馆的定位就不仅仅是一座展示个人成就的纪念设施,而是要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开馆,并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建设者们的共同心愿,也就此成为这座科学家纪念馆的重要标签。

      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累计接待各界观众190余万人,从青少年学生到退休工人,从领导来宾到广大市民,他们在这里走近钱学森的科学人生,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家国情怀,接受心灵洗礼,重温“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报国之路,感受“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之情,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志。

      用高水平的陈展内容让每一位到馆观众被深深触动和感染,这是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者们的初衷,而要践行立德树人的建馆使命,这座年轻的博物馆要做的还有很多。

      从开馆之日起,上海交通大学就要求所有新生都要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十年中,这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不断升级:从一个小时的参观,到一整天的“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再到延续到整个学期的“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大思政课,对交大学子来说,钱学森不只是一位让人仰视的学长,更是树立远大理想、引领科技前沿、服务奉献祖国的人生榜样。

      如今,上海交通大学不仅有“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班”“钱学森路”,更有一大批继承钱学森学长科学报国精神,积极投身国防科技单位、基层单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国家重要行业和区域的优秀毕业生。近年来,交大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就业率更是逐年上升,无论身处何方,他们的身上始终牢牢印刻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传承。

      服务本校师生只是第一步,发挥好育人功能,钱学森图书馆还要从“馆舍天地”迈向“大千世界”。

      2011年,钱学森图书馆启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3年间,巡展在北京、沈阳、西安、广州、昆明、成都、武汉、兰州、呼和浩特等地举办,受众逾百万人次。

      2013年,钱学森图书馆启动校园巡展,8年来,展览走入四十余所大中小学校,同时配套开展报告会、观影会、阅读会等活动百余场,受众六十余万人次。

      2015年到2018年,钱学森事迹展览走出国门,走向海外,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也向世界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今天,钱学森图书馆不只以十年磨一剑的基本陈列、丰富的巡展资源拓展了辐射面和影响力,也让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更加立体、丰满、真实地呈现。

    激发创新的科普讲堂

      科普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大事,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头等大事。

      ——钱学森,1984年8月3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开办35周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钱学森不仅在科学思想、科学理论方面有诸多开拓创新,也高度关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钱学森看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更是提高人民群众认识客观世界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2年,钱学森图书馆再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是继国家二级博物馆之后,钱学森图书馆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整合各方资源,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传扬科学精神,始终是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大亮点。

      2012年12月,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到访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小学生们展开了一场航天主题的对话,此次活动正式拉开了钱学森图书馆十年航天科普活动的序幕。

      同年,“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启动,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40余位科技老师为青少年们带来“喷气火箭”“创意返回舱”“火星营救”等近百门体验课程,迄今已惠及近万个亲子家庭,在一批又一批孩子心中种下航天的种子。

      2017年,“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全面升级为“星际航行学院”系列课程,模块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打造成型:“航天动手做”品牌课程延续开展,侧重实践操作,强调“做中学”;“手绘相对论”公开课侧重理论学习,定位为知识普及;“火星任务”系列公开课侧重开阔眼界,启发学生思考环境变迁、星际移民等“人类大问题”;“穿越星际”暑期电影课堂侧重兴趣激发,激励学生从科幻走向现实;“重走学森路”实践课程则侧重感官体验和实地探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入发射场,带着思考走回课堂。

      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航天科普活动形式再次突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航天机构、宇航学会共同推出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汇聚一堂:佩戴VR眼镜观看火箭发射、体验登陆月球;近距离观察天问一号模型和火箭发动机实体;亲手操作互动火箭发射场与智能太空种植箱;在科学集市挑战科学实验、验证航天器原理;在“星际航行大讲坛”对话六位不同领域的航天大咖……钱学森弟子、中科院力学所张德良研究员感叹:钱学森图书馆已然成为中国航天成就的纪念地、航天教育资源的汇聚地、航天科普活动的创新地。

      如今,钱学森图书馆已初步构建起具有本馆特色的科学普及和传播体系,正在建设成为以钱学森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成就的普及为核心,以航空航天、应用力学和系统科学领域为重点,以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家精神宣传展示为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

    科艺融通的艺术殿堂

      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钱学森始终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这是关系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创新人才应该如何培养?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墙记录下了钱学森给出的答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正是秉持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科艺融通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教育活动的另一大亮点。

      2012年9月,由导演钱正执导的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首演成功。翌年,该剧作为中国科协“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首批剧目进京举办专场演出,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委领导及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等1800余人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后十年间,话剧《钱学森》赴全国多地巡演,引起热烈反响,被誉为“流动的钱学森图书馆”,斩获中国校园戏剧节大奖。

      这部话剧的成功给了钱学森图书馆极大的启发,也促使这座博物馆更加主动地引入更多元的艺术形式,开展更多以科艺相融为特色的教育活动。
      2017年5月,“时代放歌——钱学森诗词朗诵会”成功举办,多位来自上海市朗诵协会的沪上名家轮番献艺。同年,钱学森图书馆推出融合美育与德育的特色教育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迄今已培养40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完成讲解千余场,排演少儿情景剧三部。

      2018年12月,“翰墨高风”书画展开幕,七十余件精品书画作品刻画钱学森的丰功伟绩,诗词与书画相得益彰,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

      2019年元旦,交大师生与热心观众齐聚钱学森图书馆,用一场青春洋溢的快闪演绎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登上《新闻联播》,全网点击量达千万次。4月,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专场音乐会上演,123位青年学子为观众们带来《春之永恒》等经典歌曲,献礼祖国70华诞。5月,著名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育熙举办“向人民科学家致敬”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为观众们献上一份精神文化厚礼。同年,“纪念蒋英教授100周年诞辰音乐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12位师生精彩演绎14首经典艺术歌曲,带来一场高规格的艺术盛宴。

      2021年5月,钱学森图书馆第三部原创儿童剧《追梦少年·钱学森》首演,以一场沉浸式的音乐诗剧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再现和心灵对话。

      对钱学森图书馆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既是面向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这座科学家纪念馆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钱学森图书馆期待着,若干年后,这些被艺术和科学浇灌的心灵会在不经意间激发出创新创造的火花,更期待着,从他们当中走出新一代的大师和大家,甚至像钱学森这样的战略科学家。

      十年树木,十年亦可立馆,十年,钱学森图书馆的育人成果已然初显。

      十年前,那些在毕业前夕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在留言本上写下“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学子们,今天已是科研前线、国防战线上用奋斗建功新时代的中坚力量。

      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以主题研学、深度讲解、名师讲座、沉浸体验、互动研讨等多样化教育形式上好“大思政课”,用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激励了一批批青年学子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为“复兴路上、奋斗在我”的实际行动。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让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这里开花结果,让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让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传承弘扬!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