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丁晓平的报告文学《红船启航》(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以独特的叙述角度和精湛的文学描绘,能够使读者从这一似乎已屡见不鲜的题材中,读出那样多的新史实与新发现,获得那样多的新认知和新启示,这部作品也因之具有了某种特有的史学与文学价值。
浙江嘉兴南湖上的那艘红船,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对今天而言,它是经历百年风雨之后必须回望和牢记的。擅长于红色题材写作的丁晓平,将视线聚焦于这艘中国最著名的革命船只,进行他富于充沛激情的书写。他从一个名叫王会悟的、身份普通却又对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有着非比寻常影响的女子说起,以小人物带出那段错综复杂的大历史,带出众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种叙述策略与技巧,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新鲜感。
丁晓平又是怎样具体驾驭这个题材的呢?从实际的阅读感受来讲,这部书的写作正如书名所示,是从王会悟讲开来而重点指向红船,书的主体虽分上下两卷,实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一是以较多的篇幅写了建党之前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驱,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所传播的共产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党酝酿筹备经过。作品以明晰的脉络、简约的文字和酣畅的气韵,将笔墨引向建党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种对于建党之前思想和组织状况的描述,不可或缺,而且体现出本书所述历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给作品增加了思想与历史的厚度。这个阶段,似乎与王会悟并无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她是一个受《新青年》影响的进步青年,这位“小王老师”勇敢地从嘉兴乌镇旧的生活秩序中走出来,走向大上海这个外面的世界。
二是作品真实详尽地记述了党的一大召开的曲折过程,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作者以仔细的考证和翔实的文字,对一大的各个参加者及其背景,对会议举办的时间和地点,对会议的程序、气氛和议题等,尽可能地进行了客观、真实的还原,让历史以本来的面貌呈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也使我们再一次了解那些历史细节和真相。这需要作者花费大功夫,对各种相关史料进行科学、严谨、认真的梳理和比对,从而获得对于史实最准确可靠的判断和描述。此刻作为党外人士的王会悟,虽然只是一名会务人员,没有资格参与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但她既是一个会议的旁观者,又是一个难得的见证者,与一大依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然而开会时法租界巡捕房“包探”的突然闯入,使得形势立刻变得危急起来。意识到危险的与会者们,于情急之下迅速撤离。将会址迁往何处,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关于会议的选址事宜,从嘉兴走出来的王会悟的建议在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王会悟、高君曼等通过当时《申报》上刊载的火车时刻表选定的时间与车次,嘉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氛围的分析,以及代表们从上海转移嘉兴的过程,到达嘉兴南湖时的天气情况,开会时使用的平常作为游览的红船(画舫)的规模、形制等方面,作品的叙述平实详细、饶有意趣。作品对于当时红船的考证,对于会议实际可能的想象,反映出历史的开创者们意气风发的神采。
如果说以上是对红船前世的叙述,作品的下卷是对其今生的探究。其价值在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胜利之后对于红船的寻找,这也是作品描写的又一重点。红船因承载过重大使命而大放异彩,寻找和确认当年的红船,成为嘉兴方面的心结与焦点,因而通过回忆、寻找、考证、确定,使其曾经的轮廓与形制渐渐显影,这一过程具有某种深沉旷远的历史意味,许多故事也在作品中得以复原。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专列路过嘉兴时突然停车,嘉兴方面对于以红船为依托建纪念馆的努力,王会悟关于红船上开会整个过程与诸多细节的回忆,南湖革命纪念船的建成下水,董必武重访南湖时为红船题词,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名,“红船一家人”对于红船历史的讲解、对红船精神的光大,以及围绕着红船发生地说不尽的故事,反映了红船不仅具有文物史的意义,而且有革命史的价值,使红船成为一个持久的话题和热点,给读者以遐思与联想。
《红船启航》回到原点与源头,通过书写红船去再现与重温我党诞生时那段重要历史的一幕幕,特别是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反映出红船对于当代中国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启示意义。作品表明,从红船启航的中国革命,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终于迎来了胜利,因此它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意义重大。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写作目标,作者在作品中既赋予了很强的纪实性和理论性色彩,又显示出一定的揭秘性和文学性特征,通过精准生动的文字叙述,辅以相关的文件、图表、照片等内容,既挥洒自如,又言之凿凿,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作者以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引导读者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更丰富的思想滋养,给奋进向未来的人们注入更大的精神力量。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丁晓平下了大功夫。他对所要写作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深入采访与资料查阅,嘉兴方面的相关机构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使他有可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而这一切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时,显得扎实、精彩、厚重,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军旅作家,丁晓平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向来明确而坚定,在作品中从来不隐瞒他的立场与观点,这部书的写作初衷与所要表达的意图与愿望,都值得充分肯定。
(作者:汪守德,系原总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局局长、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