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湖南工程学院:

    四链融通·六共育人 创新培养工科类专业人才

    作者:易兵 方正军 曾赛峰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9日 13版)

      湖南工程学院以工业兴国为使命,70年来专注于工程教育积淀,形成鲜明工科特色,工科专业占比达60%。2000年,学校在地方高校中率先确立“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2002年,作为主要发起单位,成立“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2004年,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2007年,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16年,成为“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秉承“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校训,2009年,学校启动2个工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开启了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2010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是湖南省唯一首批入选的省属本科院校。自开展“四新建设”以来,学校《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三维协同、四链融通”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获批为教育部第一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改革项目。

      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为推手,以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牵引,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持续擦亮“工”字品牌,通过十三载的改革实践和总结完善,形成“四链融通·六共育人”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四链融通,创新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湖南工程学院地处“长株潭”经济圈,肩负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是湘潭市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链校长单位。通过树立“四链融通”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对接地方装备制造、新能源、纺织等新时代主导、新兴、未来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专业+”跨界思维,建立了“新机电、新能源、新纺织”等专业群,形成专业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以工许国”情怀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造人才链;聚力产业出新、专业革新、人才创新,建立创新链,赋能专业链和人才链,支撑、服务产业链,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校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4个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27个传统专业,2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得工程教育认证受理,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走在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构建“两主体、三对接”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立足“长株潭”经济圈,辐射面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到全国,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东信集团等560余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打造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社会需求、专业定位对接产业需求、课程标准对接岗位需求),强化人才培养成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匹配度。在湘电集团、正泰电气集团和卧龙电气集团,学校毕业生在企业技术人员中占比最高。

      通过“三对接”,强化知识“有用”,学生“会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培养学生的“乐学”“好学”习惯,培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过硬实践能力。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积极的工作态度”“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能力的满意度均达94%,“专业知识”满意度达92%。学校毕业生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抗疫先进个人、新湖南贡献奖先进个人。

      近3年,学生发表论文297篇,获专利110余项;学生7958人次参与学科竞赛200余项,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178项;35名同学获批湖南省优秀创新创业毕业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的《2017-2021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学校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和省内同类工科院校前列。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学校获得国家一等奖5项,在湖南省高校中,一等奖数量位居前列。

    六共育人,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学校不断优化育人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建立有利于企业参与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范式,实施“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项目共研”“就业共助”“资源共享”的六共育人新机制。

      学校设立20余个企业奖学金,引入企业先进设备,共建25个省级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对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校企联合开发课程42门,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学习内容。

      按照“产、学、研、创、转、用”产教融合要求,学校建设了湘电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等24个国家级、省级平台;成立“吉利汽车机电产业学院”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派遣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年聘请企业兼职教师400余名,打造“专业教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一体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连续3年,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中,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前30强,在省属同类高校中排名靠前。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由封闭向开放、由孤立到协同,推动“产业链、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渗透交融,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合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金名片”。2017年,学校承办了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等主办的“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高峰论坛”,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湖南倡议”(后称为“湘浙倡议”)。2009年至今,学校举行了280多场专家报告会,200余次受邀在全国各地交流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聚焦“新的工科”和“工科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校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库”和“创新源”,在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彰显责任与担当。

      (易兵 方正军 曾赛峰)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