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民生】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还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质朴纯真,乡村与田园都承载着众多情感寄托。
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这番景致中,有绿水青山蕴藏的勃勃生机,有产业造血带来的无限憧憬,有乡村振兴舒展的长长画卷。
怎样吸引更多人才建设美丽乡村?如何改变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现象?科技助农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让我们来看代表委员们的观点。
1.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2013年夏天,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九梓村党总支书记王萌萌代表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农村当一名大学生村官。“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想为乡村发展做点实事。”王萌萌代表说,“城市里不缺我一个大学生,但村子里很可能因为多了一个大学生而发生改变。”
近些年,王萌萌代表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乡村这片热土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的广阔天地让人才大有可为。”王萌萌代表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石。如何为乡村注入更多的人才力量,是王萌萌代表始终思索的问题。“一些人回到农村后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还有一些支持农村建设的返乡大学生对当地的归属感不强……”王萌萌代表坦言,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考虑制定灵活的政策。”王萌萌代表建议,对于愿意来支持乡村建设的高水平人才,可以考虑按“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实行“一事一议”,给予人才津贴、综合资助或工作补助;对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对于在外务工人员,可以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业产业园等吸引其就业和创业。
2.乡村旅游,收获美好
“这周末准备带全家去附近‘农家乐’玩两天”“最喜欢乡村旅游了,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如今,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活,成为很多都市人休闲放松的热门选择。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如何改变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现象?怎样进一步提升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感?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韩文林委员一直在寻找答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寻找独特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避免‘千村一面’。”韩文林委员说,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作为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要立足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高原美丽乡村”品牌,让游客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撒拉族民族风情。
此外,韩文林委员还建议,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能力。“希望制定政策鼓励民族地区的高校与发达地区进行校地合作,支持民族地区高校与旅游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韩文林委员说,这样才能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收获更美好的体验。
3.增收致富,科技助力
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农作物新品种端上每家每户餐桌、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播种……如今,科技力量对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几年,我的多份提案都围绕种业展开。”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委员说。刘昕委员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强化种业创新目标的市场导向,加大力度推动种业原始创新、科技创新进程,推进分子模块和分子精准设计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进步。”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代表说。通过走访调研,吴彦㛃代表发现一些地方农业还面临大而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对此,吴彦㛃代表建议,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希望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地区经济发展关联起来,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