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破解发展难题 走出振兴新路

    ——访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代表

    作者: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7日 06版)

      【两会专访】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近年来,吉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稳健、成效显著,以‘五个突破’为着力点和开拓点,开创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局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代表表示。

      韩俊代表介绍,第一个突破是近年来吉林奋力在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上实现突破,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21年,吉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速较2019年高出46.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恢复速度居全国第1位。目前,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20万吨碳纤维全产业链、“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2021年,吉林成为全国第11个、东北地区首个获批的创新型省份。这也是第二个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上实现突破——的成绩之一。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破解振兴发展难题的‘牛鼻子’,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同发展,加快把吉林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韩俊代表说,吉林将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加快汇集创新要素,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围绕打造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积极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国家双链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未来产业孵化试验区。同时,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大力激发人才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推出人才政策升级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氛围,让人才成为吉林振兴最重要的依靠。

      韩俊代表说,第三个突破是吉林奋力在农业稳产增收和乡村振兴上实现突破。吉林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率先建设东北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总结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在粮食产量迈上800亿斤台阶的基础上,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让粮食产量攀上1000亿斤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在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实现突破’是第四个突破。”韩俊代表说,吉林从解放思想抓起、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从优化营商环境破局,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放到重中之重位置,持续拓展改革开放广度深度,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要素环境、人才环境等,全力推动吉林营商环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启动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推动市场主体多生成、快成长、早做强;开展服务企业大调研活动,倾心听取企业家意见,让企业安心投资、顺心办事、舒心创业。

      韩俊代表说:“第五个突破是‘奋力在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上实现突破’。吉林有着良好的生态基础,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和改善幅度均居全国前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又被列入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我们始终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上做文章、下力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韩俊代表表示,“十四五”期间,吉林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壮大文旅产业,不负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保护生态与发展文化旅游相得益彰。

      对未来的发展,韩俊代表信心坚定:“吉林振兴突破正当其时、正得其势。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开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