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看大势】
人勤春来早。
当下的中国生机勃勃,到处是一派繁忙生产的红火场景:汽车生产流水线上,全自动的机械手上下翻转,装配井然有序,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4倍;铁路运输网上,能源保供分秒必争,一列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在大秦铁路湖东站集结出发,滚滚车流汇合成一条“能源之河”,奔向渤海湾港口;全球国际贸易运力持续紧张,中欧班列运输网络不断织密,“义新欧”金东平台公共班列、上合示范区中老国际班列等相继开行……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保供稳价,稳定器作用显著
两大指标都回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9.1%,涨幅较上个月均有所回落。“1月份,煤炭、钢材等行业价格走低,带动工业品价格整体继续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介绍。
2021年4月开始,前一年处于低迷状态的PPI加速攀升,画出一条快速向上的曲线。这条代表生产领域价格变动重要经济指标的背后,是能源价格暴涨,“缺芯”断供“卡脖子”,供应链稳定性冲击等。从全球范围看,各主要经济体的PPI指数都出现明显上行。
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原材料价格上涨冲击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供稳价政策为降低“双链”风险提供“稳定器”。
2021年四季度,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采取了加速释放煤矿优质产能、推进天然气增储上产、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做好预期管理等措施。随着保供稳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国内煤炭、铁矿石、钢材等价格明显回落。
高水平运行的中欧班列不仅稳定着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也为稳定全球供应链注入“强心剂”。全国海关持续深化支持中欧班列发展10条措施,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高效物流通道。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规模化营运,连接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商贸圈,为时效性较强、附加值较高的货物生产商和贸易商提供了新的选择。
专家指出,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波动之后,价格涨幅逐步回落。PPI同比数据的逐步回落,体现出保供稳价政策有力的推进,政策效果正在得到有效显现。未来,随着国家保供稳价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归理性。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前提下,实现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PPI有望实现持续回落。
提质增效,“专精特新”蓬勃发展
春节开工后,在位于重庆涪陵高新区的吉利科技项目部,工作人员忙着通过电话与相关单位对接,及时跟进项目的最新进展。既有龙头引领,又有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涪陵新能源汽车产业便铆足了“虎劲儿”。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这条产业链,涪陵加快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竞争力。
“我们的订单很多,不敢接新的了。”天津秦元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海波的底气来自企业产品的“抢手”。不仅是秦元,天津市还紧紧抓好新材料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努力做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目标是2023年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到1090亿元。
近年来,中国企业锐意进取,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是我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艰巨而迫切的任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厚明指出。
当前,创新成为确保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中国增强科研投入,进一步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基础。
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业界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补短板和锻长板并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锻实”创业链、“焊牢”产业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通各种“卡点”“堵点”,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财政部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定向加码;科技部加快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实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工信部搭建“大平台”、扶植“小巨人”;商务部寻找科技创新“合作伙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精准滴灌……
增储上产,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好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2021年,在能源保供稳价、能耗双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保供取得显著成效,生产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满足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勘探不停,发现不止!“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对于刚刚过去的2021年,国家能源局有一个明确的概括。能源企业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责任,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着力推动油气保供能力“再增强”,斩获了一大批重磅新发现,为油气增储上产蓄力——塔里木油田在富满地区新添一个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
2022年新年伊始,中国国内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以页岩气见著的中国石化,更是铆足了劲,一口气宣布两大页岩气田的新发现。
“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和能源矿产等,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强调,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的开发应用等都是针对供给冲击提出的应对之策。
面对供给冲击有可能长期化的情况及其严重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强调,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和投资力度。要抓紧抓实增储上产实施方案,加大勘探开发资金和工作量投入;全力突破油气勘探开发系列关键技术,力争再发现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积极培育油气增储上产新动能,加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深入推进页岩革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形成各方面共同支持油气增储上产工作的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