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民警张文博

    穿越高墙的温情守望

    作者:本报记者 马荣瑞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8日 11版)

      【人物志】 

      张文博,一名80后警察,在隐秘的高墙内已经工作了16个年头。他经手改造罪犯2200余人,累计康复结核病犯328人。2020年,张文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他走进人民大会堂,登上了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讲台;不久前,他获得“2021年度法治人物提名奖”。

      除夕当天主动申请进监执勤,这个虎年春节,张文博又是在执勤岗位上过的。

      2月12日,随着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黄姑监区两扇紧闭的黑色大铁门缓缓拉开,身为监区长的张文博,春节值班正式告一段落。迈着轻松的步子,他要赶回家给女儿做上一顿大餐,以弥补缺憾——从警16年,张文博有15个春节是在监区度过的。

      “红烧鱼、糖醋排骨、西红柿炒鸡蛋……这些都是孩子爱吃的菜,一样不能少!”提到孩子,张文博有些内疚,“监狱警察的工作节奏就是这样,别人工作的时候你在工作,别人休息你还在工作”。

      高墙电网、四角天空,这里有破碎的人生与迷途的灵魂。张文博所在的监区承担着白湖监狱管理分局1万多名罪犯的医疗卫生健康工作,还集中关押了肺结核、精神病、艾滋病等特殊病犯群体。对工作,他不能有半点松懈。

    “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

      2006年警校毕业后,张文博通过考试选拔成为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的一名普通民警。

      入警第一年的春节,张文博就是在执勤中度过的。“过节的时候,犯人的思想起伏会比较大,当时指导员就带着我和同事加强现场管理,组织犯人开座谈会。”回忆起刚入警时的情景,张文博记得真切,“当时指导员就对我说‘哪里有犯人,哪里就要有民警’”。

      从此,第一时间到现场掌握犯情狱情,成为张文博的工作习惯。

      2013年4月18日上午,正在家中休假的张文博,接到了监区政工科负责人打来的电话:“文博,组织决定让你到肺结核病康复分监区担任政治指导员,负责全面工作……”

      来不及细想,张文博上午接到任命,晚上就与肺结核病犯面对面。

      “得了这个病,我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出去,你还要管我?”初到结核病监区,很多病犯敏感易怒、意志消沉,个别人甚至故意大声咳嗽,要给新来的张文博一个“下马威”。

      而张文博用实际行动回应,什么叫“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他引入了医院“日查房”制度,强化民警在监区的直接管理。同时建立了一套“现场管理,康复治疗,生活照顾,思想教育”的结核病犯改造流程,从而科学评定每名病犯的危险等级,最大程度降低结核病在监区交叉感染风险。

      现任肺结核病康复分监区指导员丁朦,曾与张文博共事4年,私下里他称呼张文博为“张哥”。

      2013年7月的一天,罪犯汪某突然发病,张文博背起汪某径直奔向救护车。当时天降大雨,病犯在转运过程中咳血不止。直到他脱离生命危险,张文博才发现雨水连同呕吐物沾了一身。

      “实行直接管理至今,我们监区的干警和家属无一人被感染。”丁朦咧嘴笑了,“或许这就是‘天佑勇者’吧!”

    “我是做老师的,都没有他会教”

      张文博和妻子结婚11年。他们的家距离监区80多公里,单程开车至少要一个半小时。

      张文博的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2017年冬,他们刚出生不久的二女儿就得了支气管炎。“二宝令人揪心地咳了一个多月”,妻子除了上课,就是带着孩子吃药吊水。为了不让双方父母担心,2018年的春节,是母女俩单独过的。

      “除夕那天我心里特憋屈,就给文博发了条长长的信息,没想到一直等到半夜,他居然回了3个字‘要—坚—强’!”回忆起往事,张文博的妻子都被气笑了。

      张文博对看管的病犯却“很上心”。病犯王某入狱前与妻子没领结婚证,孩子出生没户口无法上学,家里也办不了低保,这使他十分焦虑。为了让其安心改造,张文博利用休息时间,联系当地司法局、民政局等部门,帮助解决了困难。从此,王某积极改造,通过两次减刑,最终获得释放。

      一次,张文博的妻子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刑释人员发给丈夫的微信:“我回来3年了,用里面你对我的教导,拿出真诚的心态面对社会,也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不知我交出的答卷,你是否满意?”

      “能够影响别人的人生是件特有意义的事儿,我是做老师的,感觉都没他会教。”那一刻,妻子理解了丈夫。

    “关键拨准那根弦”

      进监执勤期间,趁着午餐前的一小会儿时间,张文博回到了他曾工作过的肺结核病康复分监区,同即将走出高墙的病犯谈心。

      李某一直让张文博放心不下。由于性格冲动,李某曾因暴力犯罪,7次被判入狱。再过几个月,李某即将刑满释放。

      “监狱只是你人生的中途站,不是终点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出去后才能守住自由。”

      “张警官,我信你!”

      “改造人”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必须从“心”入手,而同病犯逐一谈话,就是打开他们“心门”的第一把钥匙。

      到2021年,张文博经手改造罪犯2200余人,累计康复结核病犯328人,转化重点顽危犯42人。

      “教育改造好一名病犯,是在挽救一个人,也是拯救一个甚至多个家庭。”张文博坚信,罪犯是可以改好的,“关键要拨准那根弦!”

      (本报记者 马荣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