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 星期日

    我对着纸槽“跳”了35年“舞”

    讲述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大国工匠”周东红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 01版)

      【中国好手艺19】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

      啥意思?你看:我和搭档面对面,一个掌帘,一个抬帘,俩人必须完全同步,把捞纸帘垂直沉入水中,抬起出水面到45度角,然后再次浸入水中,抬起齐肩,再把成型的纸浆从竹帘上剥离。

      有人说我俩像跳舞,那也是最单调的舞蹈。从1986年干捞纸工,这“舞”,我对着纸槽“跳”了35年,捞的宣纸有一千多万张。

      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要经历300多天、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技术难度最大的就是捞纸。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全在这一“捞”上。

      无论纸槽里的水如何“翻江倒海”,捞纸人的心必须纹丝不乱,因为不管纸浆浓度如何,只能捞两帘。每捞一次,入水的深浅和姿势都有细微变化,外人看不出,我们凭的全是经验。而且,纸张厚度要均匀,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2克。

      对捞纸工来说,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1993年,公司接到订单,生产一种失传已久的“扎花”宣纸,成品重量只有正常品种的一半。那段时间,我和搭档整天守在车间,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还参与到纸浆浓度的调配,了解“扎花”的精髓、参透它的制作技巧。

      后来,我们终于让“扎花”重现于世。啥样?薄如蝉翼,洁白如雪,那是我捞过的最薄的纸,真是漂亮!

      宣纸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啥独特?就因为全是手工制作。这么独特的手艺,咱真该世世代代传下去。

      (本报记者常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