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 星期日

    职业农民邱杰波:

    “造出属于我的‘梦想稻田’”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冯茜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 02版)

      连日天气晴好,85后职业农民邱杰波忙了起来。今年,他种了100亩油菜,还准备种100亩早稻。

      2月24日上午7点多,在浙江省慈溪市龙泉村的一块农田里,邱杰波站在路边,按下无人机“开始”按钮,机子“轰”地一下呼啸升空,田野里一排排油菜被吹起“绿浪”。

      这架A22升级版植保无人机,是这个春天邱杰波花了5万元买来的“好帮手”。

      “喷药是老大难问题。过去纯靠人工,手脚麻利的,一天也不过能喷十几亩。现在,我一个人,一台无人机,两三天就能搞定100亩。”邱杰波说。他还算了一笔账:如果请工人,人工成本算200元一天,插秧、喷药、施肥全过程要耗费四五十天,还不一定有人愿意干。现如今,这台无人机包下全部“家务”。

      操控无人机如同驾驶汽车一样,需要考“驾照”。邱杰波说:“5年前,我买第一台无人机的时候就拿到了证,当时还专门跑到上海去培训学习。”

      邱杰波是土生土长的慈溪市秦堰村村民,标准的“农二代”“稻二代”。2009年,他大专毕业后到一家企业上班。但两年后,他不想再“朝九晚五”,便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想创业?那就来当农民,跟你爸一起种稻!”父亲邱幸桥种了一辈子粮,可就是这一句玩笑话,被儿子当了真。“搞农业,就要搞出名堂!”邱杰波接过接力棒,辞职回家,当了农民。

      邱杰波赶上了好政策。慈溪市对35岁以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每年给予3万元左右的扶持资金。机械专业出身的他,似乎对农业机械有着天然的兴趣,他把这些钱都花到了购置农机上。在慈溪市横河镇秦堰村新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用库房里,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植保飞机、耕地拖拉机、打米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各色农机一应俱全。

      “现代农业不再像父辈那样单靠人、纯靠天,我觉得主要还得靠科学、靠技术。”享受大学生创业扶助政策,他贷款30万元注册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水稻种植场,并一直走在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道路上:2012年第一台大型拖拉机、2013年第一台插秧机、2014年收割机、2016年4台烘干机、2017年第一台无人植保机……去年6月,他买来全慈溪第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依托北斗定位系统和物联网技术,为传统插秧机进行智能升级。

      10年来,邱杰波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来添置和升级装备,近一半来自各级政府政策补贴。多年积累让邱杰波“家底”日渐丰厚,可作为新时代的85后,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种植,他要的是规模经营。

      2016年,他办起烘干中心、轧米厂,从最初的单纯种植发展到农机服务,种植、加工、服务一条龙,还为周边农民散户提供农事服务。装备足、价格公道,他成了乡邻眼里“年纪轻、脑子活、经验足”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是那一年,横河镇农合联牵头组建全市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慈溪市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使全镇粮食生产实现机械翻耕、直播、统防统治、收割、烘干、初加工“六位一体”全覆盖,邱杰波被大家推举为牵头负责人。“这不仅能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和收益,而且能一定程度上带动稻农共同致富。”邱杰波说。

      去年,邱杰波种出的2000斤优质大米“嘉禾218”供不应求。“一半卖给粮库,卖出了好价钱;还有一半卖到市场,真是卖得一粒不剩,效益蛮不错。”

      这两年,邱杰波还搞起“体验农场”,与社会组织合作,面向小朋友开展稻田文化体验活动,听他介绍现代农机,在稻田里体验收割的快乐。“到明年,准备再拓展规模,造出属于我的‘梦想稻田’。”邱杰波一边收起无人机,一边骑上电瓶车,往下一块田奔去。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冯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