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电影《红船》:

    诗意表达与哲理思辨

    作者:龙平平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15版)

      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向常态化、长效化推进,电影《红船》作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影像资料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学生喜爱的影片,在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新疆等地复播,数百万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通过影院及点对点的送影到校、送影下乡等方式观看影片。

      电影《红船》在人性的温度中传达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理念。《红船》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以青年毛泽东成长为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成长中的大量细节,使观众通过影片讲述感受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毛泽东在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经历彷徨、痛苦、挣扎、失败,实现思想的觉醒,这种成长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能跟现在的年轻人产生共鸣。影片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100年前这批胸怀天下的“80、90后”的青春热血和理想情怀艺术化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把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题讲清楚了。

      影片以大历史观,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展现电影人的“四个自信”。电影《红船》采取首尾呼应的形式,结尾处让时间随着毛泽东的思绪一直穿越到百年后的今天,与新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全面小康的社会图景同频共振。当历史站在又一个百年交汇点上,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再次回答了中国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在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的领航之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正是影片的能量与温度。

      影片在百折不挠的抗争中彰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电影《红船》把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出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在影片中的演讲就是一篇篇战斗檄文,金句不断,让人热血沸腾。那些台词让今天的年轻观众油然生出壮志豪情。当陈独秀被北洋军阀抓进监狱,他发表“监狱与研究室”理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当毛泽东率队北上“驱张”,其“在理、在兵、在势”辩证分析和面对刺刀和绞索的不屈不挠;当中共一大会议受到法租界巡捕房冲击,代表们坚持“会议要开下去,党纲和决议要通过,领导机构还要选出来”的不懈精神,影片中大量细节都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影片在理想和诗意的崇高中,表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象征和诗意在影片中俯拾皆是:如毛泽东和杨开慧雪中的相拥,毛泽东给岳父杨昌济献上的“雪花圈”,这是他在人生迷茫时心灵的净化;“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当骡车陷入泥沼,两人奋力推出,车轮在茫茫的雪野中滚滚向前,历史的道路从此改变;毛泽东带领“驱张团”浩浩荡荡打着油纸伞穿过竹林,慢镜头的雨滴打在竹叶上,心怀美好而前路艰险,这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此外,影片以红船和红船精神诗意地贯穿首尾。红船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组成部分,故事的开始,写意的小船渐渐在南湖碧波上变成写实的红船,由小变大,朝着太阳的方向驶去。而在影片结尾,南湖水面映着满天彩霞,红船在水中引领航向。唯美的镜头语言让影片升华,它正在诗意地讲述着船与水的关系,讲述着船与水的历史,讲述着走向新时代的船与水的新篇章。

      《红船》作为一部史实和思想尺度把控严谨的建党题材影片,采用年轻化的叙事理念、青春化的镜头语言和富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文艺气质和思想穿透力,在电影创意、电影观念、电影美学上为中国主流电影创作探索做出了贡献。

      (作者:龙平平,系电视剧《觉醒年代》编剧、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