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星期二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作者:包树望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这为我国的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宝藏和源泉。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语出《文赋》。《文赋》是晋代文学家陆机用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文章,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动机、创作准备、艺术构思、创作心理特征等内部规律问题,虽然篇幅不长,但论述系统、深入、精辟,被誉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自觉的文学创作论,流传至今仍备受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意思是文学创作要探究千百年来古人还未表达清楚的意旨,采取未曾使用过的文辞。这并不是要弃绝传统、凭空虚造,而是说明文学创作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了继承与发展的思想观念。《周易》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揭示了变与通的辩证关系。“变”是指变异、发展,“通”是指联系、继承,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孔子学问广博精深,一些人认为孔子天生就很聪明,生来就懂得很多知识和道理。孔子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好古”“多闻”“多见”“告诸往”都是说要继承传统,“敏以求之”“择其善者而从之”“知来者”则强调要开拓创新。孔子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爱好古代文献、勤奋而求的人。一个人只有注重学习古代文献,择善而从,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才能从过去的事情中知晓未来的事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想探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晓古往今来的社会历史演变,以形成自己独到的学说。正是秉持这样的继承创新精神,司马迁博览辨析文献,广泛游历采风,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文学的典范。

      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作家柳青说,“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柳青创作的《创业史》继承和发展“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借鉴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和说唱艺术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方法,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等典型人物。正是因为他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史诗性地展现出农村的广阔生活和深刻变化,《创业史》才能成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充分认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巨大历史需求和广阔历史舞台,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虔敬、信心和勇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习传统、扎根现实、面向未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包树望,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